唐朝农业技术的两项重要发明(一纳米)

唐朝农业技术的两项重要发明(一纳米)

▲④隋唐:租庸调制

北魏以来实行租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称租;交纳定量的绢或者布,称庸;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者布来代役,称调。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2、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作用:

A、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开垦大量荒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D、巩固了府兵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赋税轻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在被政府点为府兵时才可以有更多的财力准备资粮(唐太宗时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政府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民,每三丁选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日常用品等均须自备)。所以,租庸调制起到巩固府兵制的作用。

唐朝农业技术的两项重要发明(一纳米)

▲▲⑧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1、背景:

① 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负担过重,社会矛盾尖锐;

② 征收人头税使人丁逃亡现象严重 (地主藏匿人口和流民增多使得土地和人口清查难得准确清查)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成财政困难;

③ 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 吸取明朝“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经验。

2、经过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3、内容:

(1)(雍正初年)实行地税、丁税合一,按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2) 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 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 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 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

·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4、评价:

意义:

(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3)减少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4)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6)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总体规律特征

唐朝农业技术的两项重要发明(一纳米)

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纳税主体具有多样性纳税形式具有多样性纳税内容具有多样性,以田赋、丁税为主。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B、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D、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E、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占比重增大。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农民的反抗斗争;

(3)统治者顺应形势,巩固统治,调整政策。

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

二是在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时实行租庸调制;

三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赋税制度;

四是临时加派的税款如辽饷。

4.不同的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

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5.认识

(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5)反映的问题:

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本文来自作者:W颖儿,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994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