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为什么要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

说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为了纪念1840年到1949年之间,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它那庄严而又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

但是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们又了解多少呢?它在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通过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到1958年4月22日正式建成,在这9年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确定我国首都、国旗、国歌等事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会议中,大家一致通过了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撰写纪念碑碑文。

当日下午,大会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政协委员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再过十几个小时,将会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兴奋。大家走到天安门广场中央,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

傍晚6点,奠基仪式正式开始。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接下来开始奏哀乐,大家默哀。默哀结束后,由毛主席宣读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并带头用铁锹铲土,以示对先烈的缅怀,各政协代表也用铁锹铲土,奠基了这座开国标志性建筑。

最早打算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大家就针对修建在哪这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有人说应该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说应该建在西郊八宝山,因为许多英雄的遗骸都葬在八宝山公墓。

呼声最高的是建在天安门广场,因为这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序幕的地方。天安门作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这里也有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

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建议修建在天安门,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可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大家又针对具体修建在哪展开了自己的想法。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纪念碑放在天安门哪个位置最合适?既要气势恢宏,又不喧宾夺主,与天安门和谐统一。有人说应该建在前门的楼上;也有人认为可以建在中华门的上面;还有人主张把纪念碑修建在端门城楼上。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想法,毛主席直接批评这是不伦不类,将新建筑修建在老建筑上,不符合审美,也不符合修建纪念碑的初心,荒谬至极。

当时,因为要赶在开国大典前为纪念碑做奠基,所以在9月30日的会议中,只是大致确定在天安门广场半边五星红旗旗座南边的位置。由于奠基仪式较为匆忙,傍晚6点的光线不是那么清楚,没能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全面规划。

等到深入设计细节时,才发现奠基的位置距离天安门和国旗旗杆太近了。如果建在这个地方,空间感就会较为急促,不够大气。

周总理经过反复和专家讨论,推敲纪念碑的具体位置,并经常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计算。最后,决定将纪念碑修建在天安门和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上,比起之前的地方要更向南移。

而后,又经过中央人民政府的反复商讨和专家的仔细计算,决定将纪念碑的位置定在天安门向南463米,正阳门向北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这个位置无论是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恰到好处,也为后来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留下了空地。

1950年6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确定下来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召开会议,大家针对设计纪念碑的原则开展讨论,最终确定以下4个条件: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确定了纪念碑的象征范围,纪念碑以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的碑文为准。修建纪念碑的目的在于纪念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不仅如此,纪念碑及其他附属设计需要简洁明了,所象征的意义能够被人民大众所接受;鉴于纪念碑在天安门的特殊性,会议决定修建纪念碑时,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物的环境系统,既要气势恢宏,又能不喧宾夺主,必须与天安门和谐统一,尽量避免遮挡碑的形体;选择建造材料时,既要兼顾全盘布局,也要符合碑的需要,不要选择难度过大的材质;考虑到纪念碑的特殊性时,也要考虑到实用性,以及碑文正反面和游客游览等问题。

确定好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类院校,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截至1951年,委员会共收到140多件设计稿,而且还收到了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绘制的图纸,以及精心用水泥浇灌的模型。

这140多份方案中,主要可以分为3种类型:其一, 人民英雄主要来自工农群体,纪念碑应平铺地面,接地气,才能被大众认可;其二,仿照国外纪念碑的形式,用巨型雕像体现英雄的形象;其三, 可以建造成高高耸立的纪念塔形状,极大体现革命先烈高耸入云的气概。

面对百余份方案,大家认为平铺地面过于普通,可以适当加高。然而,针对用雕塑还是碑或塔,大家有不同的见解。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致认为应该采用碑的形式为主,以碑文为主题。我国和国外不同,外国雕像主要纪念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人民英雄纪念碑则用于纪念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无数人和事件。

无论多么高明的雕刻大师,都无法刻画出这么多伟大而漫长的事件。再者说,故宫的风格也不适合做太多雕塑,天安门前的建筑和谐很可能被这些雕塑破坏。

如果使用文字来描述,相对会更加简洁明了,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字记载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这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中国传统的碑又矮又小,只要敢于突破,就能把它建设得庄严肃穆。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图|林徽因

林徽因曾经说过:“任何雕塑都不能和毛主席亲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总理所念的碑文相提并论。”

多方商讨后,委员会决定采用林徽因的提议,使用碑的形式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8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向专业建筑设计人员咨询。

但是,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纪念碑,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纪念碑下面要不要建设一座陈列室,放置一些英雄的纪念品?纪念碑下层台阶要不要建设成为检阅台?纪念碑碑身要不要做成空心?面临这些问题,委员会随即和中央多次探讨,做出最终决定:

纪念碑下方先按照陈列室设计;已有天安门作为大型检阅台,不再设立小的检阅台;为方便维修,将碑身做成空心,但碑顶不开瞭望台,以免破坏纪念碑庄严肃穆的形象。

大致决定建成的形式后,委员会将大家意见最集中的设计方案做成三个模型,放在天安门门口,供大家观赏,并公开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当底层陈列室设计的所有钢筋混凝土即将弄完时,另一种意见占了上风。

许多人认为应该做成实体碑身,这样显得庄重沉稳,做一个空心的纪念碑不够稳重,不能很好彰显英烈的革命气节。

陈列台设计在纪念碑的下方,位置比较小,既不能完全展示先烈的纪念物,又显得不够大气,不如直接再建一个纪念馆或者博物馆。而且下方空心的陈列台在视觉上会使纪念碑的根基不够稳定,不够牢固。

面对大家极力的劝说,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当即停止施工方案。直到1952年,采纳过多方意见后,对图纸再次进行修改,确定碑型,人民英雄纪念碑在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

浮雕创作在纪念碑中同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雕刻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美术学者进行长时间的探讨。早在1951年10月召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会议上,浮雕问题就被大家重点关注。

会议决定浮雕设计的风格和内容,要体现出毛泽东撰写、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主题,浮雕的选题必须包括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个内容必须经过诸多近代史学者一起决定。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关于雕刻内容的选题,专门成立了一个史料审核委员会,史料审核委员会初步商定,浮雕的题材选用应为每一时期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浮雕的表现形式采用叙事,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哪个历史事件。为了使艺术家更加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特意聘请历史学家范文澜给大家作报告,讲解近代史。

范文澜介绍说,建设纪念碑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程,要想完美完成这项任务,那就必须非常了解近代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此,范文澜给大家详细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等多个重要历史事件。

为了有一个好的创作环境,中央美术学院专门开放了一间大教室作为美术组办公室。经过大家集中讨论,最终拟定了十块浮雕。

中央经过选定后,决定撤掉抗日游击战争和延安大生产两块浮雕的设计,保留其他8块。得到确切指令后,美术组确定每块浮雕的负责人,每组配备一至两名年轻助手。

参加本次设计工作的林徽因受命,设计纪念碑底座和碑身的全套装饰花纹,特别是纪念碑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纹和浮雕。从整体大布局到细小的花纹图案,林徽因总是一张张图纸细细对比,反复推敲,认真研究。

在整体设计中,林徽因认为以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唐风为主导。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最能彰显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特征。

盛唐时期的雕塑,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细致和柔美,刚柔并济,粗犷中又有妩媚,豪放中又有细腻。最主要的是,盛唐时期的雕塑代表完美、和谐,构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构体系,更能完美表达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缅和歌颂之情。

林徽因最开始是想选择木棉花,它开得红艳又不俗气。粗硕的枝干仿佛是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如英雄般壮观,那娇俏的花瓣仿佛是英雄的血迹染红了树梢。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可经过咨询花卉专家后,才得知木棉花并非原产中国,便放弃使用木棉花的想法。最后,决定采用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及清寒孤傲的菊花,作为高贵、纯洁、坚韧的象征。为了最完美的设计,画出最漂亮、最适宜的图案,林徽因孜孜不倦画了数百种不同类型风格的图案。

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经过成千上万次描绘,反复修改,成功被中央认可并运用在纪念碑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最大的一块石头,所以它必须是一块完整的大石料。碑心石长不低于14.4米、宽不低于2.72米、厚不少于0.6米,不过寻找起来十分困难,要运输到北京,那就更加困难了。

1953年4月,数百位工匠在青岛浮山采石场开采石头。最开始大家发现了一块较为平整的岩体,在四周凿上炮眼,然后埋上闷炮,可采出来的石头效果并不理想。多次研究后,大家转变思想,决定在石料四周挖几个四米多深的沟槽,接着在沟槽中打上许多对称的楔子眼,之后在石料边上凿8个洞,用来放置千斤顶。

开采时由石匠用大锤将楔子插入楔眼里,四个方向同时发力,8个200吨的千斤顶一起压。经过3个月的开采,石料终于被挖出来,它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多吨,非常适合做纪念碑的碑心。

为了方便运输,工人对这块大荒料开始第一次加工,将石头的上方进行磨平处理,并对石头进行仔细清洗,确保石头上没有裂缝。

经过加工,这块石头重量减为280吨。为了把这块庞然大物运回北京,施工人员在石头下面铺上铁轨和枕木,用了6组大滑轮将石料运到较为平坦开阔的半山腰。

在半山腰,工匠对大石块进行第二次加工。这次加工让石料变成一块长14.7米、宽2.92米,厚1.0米、重103吨的石料,这次瘦身也使这块石料逐渐有了碑心石的模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接着,他们用千斤顶将石料放在一个重6吨的卷扬机上,用松花木作为枕木,上面再铺满一层钢管,钢管上再放上4块枕木,枕木上再铺上一层钢板和一层木板。就这样,每前进一小段,就将落在后面的枕木挪到最前面,足足花了30多天,这块石料才来到青岛火车站。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负责运输石料的火车限重90吨,最大承重范围99吨,这块大石头重103吨,这意味着石头还要瘦身。第三次加工将石块的厚度切得更薄了,重量减到94吨,顺利装进了火车。为防止在运输时碎了,还限制了火车的前进速度。

3天后,这块大石料终于安全到达北京火车站。石料就位,工人对这块石头进行加工,加工到预计的0.6米厚,重量为60吨。虽减去了20吨,但将一块60多斤的石头安在20米高的纪念碑上,又谈何容易呢?

工人利用相同石料,经过反复模拟安装试验,最终得出一种成功的方法。在不懈努力下,碑心石成功安置在纪念碑上。

不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不只对碑心的选材重视,其他部分的选材也十分重视。浮雕的石头来自北京房山汉白玉、月台面的石头来自山东泰山的灰绿花岗石、散水系的石头为周口店花岗石等,各种石材及质地整体既统一又有各自的特点。

石料加工也十分细致,弧面、卷边等地都经过严格检验。许多石材刻字、镶金等都是先把石材安装好,再进行加工美化。当初,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久”这8个大字,在纸上每个字都是两寸左右,但刻在碑心石上困难就增大了许多,仅一个“英”字就有2米多高。

而且在花岗岩刻上字时,又遇上了难题。花岗岩又脆又硬,一刻就崩,为解决这个难题,大家也是煞费苦心,多次尝试,最终决定使用鎏金工艺将金子镶嵌进去,最后用玛瑙打磨。

考虑到铜铸可能到后期会发黑,为避免造成不美观,所以使用汉白玉进行雕刻。工匠最开始是将要雕刻的东西画在图纸上,但发现图纸并不能看出最终效果。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历史事件(1949年修建到1958年建成)

于是,先用泥巴做出基本形状,再用泥巴塑形,修整完后,在石材上进行雕刻。雕刻的工匠实力参差不齐,一些技术精湛且能经过考核的人,才能参与到纪念碑的雕刻工作中。主要是鉴于雕刻的容错率太低,一个细节的雕刻失误,就可能毁掉整个雕刻的效果。

一些雕刻家在通过考核后,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训环节。直到1955年,雕刻组的成员才正式动手雕刻,直到1958年雕刻才全部完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花费了许多时间,所幸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1958年4月22日,这座耗时9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正式完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重大象征意义,近代以来许多先烈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先烈连名字都无从查找。

今天,我们重温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有多困难,更多的是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研究和宣传,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本文来自作者:整理侠,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128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