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面塑的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一直 以来,山西作为面食文化的代名词,总是备受关注。 外地人一说起山西,能想到的除了老陈醋,就是山 西的面。关于面食的历史,从东汉起就有史料记载了。 到如今,经过将近 2000 年的发展,山西的面食衍生 出了多种制作方法,如擀、揪、切、压、煮、炒等。 千百年来,山西人可谓将面研究得十分透彻,有的 甚至可以成为艺术品来供人欣赏。

面塑——可以吃的艺术

精致的面塑展览

山西面食历来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其做法、 吃法更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在山西人的 手中,一个普通的面团可以做出拉面、削面、猫耳朵、 剔尖、流尖、揪片等近百种花样。最终,这些不同 种类的面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让五湖四海的食客都能品尝它的美味。 凡游客来到山西,除了游览三晋大地外,就是 品尝地道的山西面食了。游客在犒劳自己味蕾的同 时,还可以欣赏山西人如何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创造 出不同形态的美味。 当然,除了这些普通的面食,山西人还可以用 面团做出精美而又生动的面塑。它们颜色鲜艳,造 型多样,让人不禁感叹山西人的智慧。这种面塑作 为中国众多传统节日里的风俗,既是一种美食,又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 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山西面塑至今 仍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进步,给人们带 来一次又一次视觉盛宴。2006 年,山西民间面塑入 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 年 9 月 22 日,太原市美术馆迎来了一场主题为“撷彩大地 面 中乾坤”的山西面塑艺术展。展览展出了来自山西 各地近 40 余名面塑传承人的作品,规模十分宏大。 这场展览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馆内各处人 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些作品约有 400 组,分成四大板块进行集中展览。“域·晋风”板块主要体现的是造型精巧、 做工细致、色彩艳丽的晋南、吕梁黄河沿线面塑; 造型简练、粗犷豪放、面味浓厚的以大同、忻州为 代表的长城沿线面塑;以及精巧细致、色彩绚丽的 太行山地域面塑。 “岁·时节” 板块展出的有“寒燕儿”“枣山”“羊 羔儿馍”等与节日相关的面塑作品,体现出了山西 各地春节、清明节等岁时节令供物的不同风格。 “礼·仪和”板块展出的是满月、十二岁、婚 礼迎娶等人生礼俗所用的“节节高面花”“欢鱼吉兔” 等面塑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西面塑“有馍就 有事,有事就有馍”的传统文化内涵。 “融·新姿”板块展出的则是“一带一路”“威 风锣鼓”“踩高跷”等创新面塑,展现面塑丰富的 表现力和张力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视角。

来自民间的智慧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 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这种传统的民俗手 工艺,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 们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与民俗 风情紧密联系着,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捏造面塑还需要有十足的耐心,正所谓“慢工 出细活”。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面团,用剪刀、 筷子、梳子等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 形象。比如用剪刀剪个翅膀出来,然后用梳子在翅 膀上按压,就能显现出简单的纹理。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多样性让传统的面塑也灵活起来,从简单地捏 小动物到后来融入时代元素、高跷等创新面塑的出 现,无不彰显着面塑文化一点一滴的进步。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一带,老百姓蒸 制面塑的时候还讲究染色,这样蒸成的面塑外形华 丽而别致,吸引了众多关注。与前者不同,霍州一 带的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在外观上有着朴素雅致 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 色为辅,色与面本色相间。 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 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 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里随意搓揉,用小竹 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 吉祥物等各式面塑作品就做好了。它们有的龙腾虎 跃,有的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 这表达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出山西人 民勤劳朴实的性格特征。 另外,有的民间艺人还会利用隐喻、暗喻等象 征手法,创作出内涵丰富的面塑作品。这些面塑作 品大都体现出劳动群众的淳朴意愿,表达了老百姓 的真挚感情,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不同节日的面塑

面塑可不是一种简单的美食,作为一种可以欣 赏的艺术品,总会出现在不同的节日里,或承载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寓意着人们对节日的纪 念。这样的文化传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 淹没,也没有因为历史的演变而消失,反而成为人 们的一种节日寄托,好像过节的时候不捏几个面塑, 这个节日就不完整似的。 春节的面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颜色方面都 非常喜庆,昭示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敬门神的时候要蒸小枣山,一尊枣山馍是 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枣山的色彩一 般都是比较鲜艳的,如玫红、草绿、明黄,给人以 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此外,敬灶王爷要蒸面兔; 敬天地神则要蒸面猪。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很 多不同的民俗活动。而元宵节的面塑造型有很多是 与春节面塑相同的,同样也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 往,比如如意、贡日等造型的面塑。如意代表老百 姓对来年生活寄予的期望,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它 的造型很有美感,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 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代表吉祥 之意。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 型形成线面对比。贡日的造型则比较简单,最底下 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会在供神的时候用到它。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历来被人们所 重视。这时的面塑跟春节、元宵节的面塑有比较大 的区别。与其他类型相比,动物的款式居多。一般有: 蛇盘兔、水牛、燕子。人们就用面团捏出了各种鲜 活的动物,来展示春意盎然的生机。 相传,这些花色造型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 备的干粮,后来禁火的习俗被废,面塑食品则作为 一种习俗被保留下来。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祭 祖之外,还会登高望远,期盼万物兴旺,祝福春的 回归。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表达祝福的 方式。 此外,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民间也称 其为中国的情人节。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于 天河之上的鹊桥相会,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 传说在这一天,女孩子吃了“针线”“顶针”之类 的面塑就会变得心灵手巧。

面塑——可以吃的艺术

走出山西的面塑

2017 年春节期间,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金 鸡报晓 说说春节那些事之山西篇”中,山西民俗专 家段改芳老师为观众带去了忻州传统面塑作品—— 由张海平制作的“代县寒燕”,让全国观众都看到 了山西面塑的艺术。 传统的面塑曾经十分简单,只是点个红点或者 加双眼睛就可以了,并没有太多讲究。如今也很少 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悉心钻研,普通的老百姓 似乎也忘记了这一传统,会捏面塑的人,大概也只 剩下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手艺人了。 一直以来,面塑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中 从未中断。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在发 生变化,面塑也逐渐向现代化迈进。它以自身独特 的艺术魅力,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使面塑艺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 去,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 近年来,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角色再次出现,其 绝美的身姿也倍受世人青睐。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上 世代文化的积淀和老百姓朴实的热情和才思,才使 得它成为一种源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同时, 也让面食从一种普通的食物化为一种艺术作品源远 流长。

本文来自作者:科技攻略,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992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