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中不迁怒不贰过指的是谁

《论语》教育智慧: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感悟(一零五)

文/王营

原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6.3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犯了错误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6.7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内心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则不过一两天、或者一个月做到仁德而已。”

感悟:这两章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颜回品德高尚,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孔子生前准备让颜回作为他道德学问的继承人,不幸的是,颜回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孔子称赞颜回“好学”,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并为他的早逝表示深深的惋惜。孔子所说的“好学”,不仅仅指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指道德行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在《公冶长》一篇中,孔子曾经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第五),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改过自新的人。嘴上虽说没见过,其实在他众多的弟子中,孔子认为只有颜回一个人做到了。颜回与其他弟子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迁怒,不贰过”,即自己犯了错误不迁怒于他人,只是进行内心的自我拷问,并保证不再重新犯同样的错误,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是仁者的作为,所以孔子在第七章中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是实指,而是指长时间不违背“仁”的要求,这一章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进一步阐发。

《论语》教育智慧:不迁怒,不贰过

一般情况下,人犯了错误是很难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的,比如学开汽车,由于自己的操作失误,倒车时撞了标杆,许多人要么埋怨教练教得不对,要么嫌弃汽车挂档不灵,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下次再做同样的动作,还会犯同样的错误,非得经过几百次的练习,才能做到“不贰过”。

再比如教师处理两个打架的学生,两个人唇枪舌战,各说各的理由,都认为对方有错误,有时候连老师也难以分清谁对谁错,最终在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两个人暂时和好,说不定第二天又会因为一点小事儿打起来。所以“迁怒”、“贰过”是人类难以克服的顽疾,可能与人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有时候由于暂时的遗忘,想不“贰过”很难,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的人世上真得很难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是否对其他学生都失望了?我们所有当老师是否对犯错误的学生不管不问?当然不是,孔子向来主张“有教无类”,其他学生虽不能像颜回那样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但当老师的有责任教育学生逐渐养成“不迁怒,不贰过”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反复强调的养成教育。

《论语》教育智慧: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中受到孔子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每每子路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孔子都会给予严肃的批评,子路在老师的教导下,最终为了践行自已的诺言,血染沙场,成了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堂堂君子。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一个月左右,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必须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

同时,要注意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是未成年人,“贰过”是经常的事,因此习惯培养中更为困难的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的周期更长。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要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耐心坚持,分段逐步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最终使学生彻底改正不良习惯,实现“不贰过”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自作者:天问谈创业,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121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