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理论有哪些,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

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第一节 概述

社会心理学,诞生于心理学、社会学两个母体, 形成两种取向:侧重心理学的、侧重社会学的。

一般认为,它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人在社会情境(或想象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系统。

社会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因素群。” ——勒温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三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第一,不要夸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第二,常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

社会心理学四大理论:

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班杜拉

社会交换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符号互动论 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知识和技能、社会规则、生活目标与希望、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参照群体

几个重要的社会化层面: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

角色扮演过程三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主我、客我、镜我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尊=成功/抱负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即关于社会信息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动机与兴趣、情绪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归因,是个体根据线索,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罗特:控制点理论——内控者、外控者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即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动机、侵犯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利他动机

社交情绪,是个体在交往中的主观体验,是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耻、内疚/自罪感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转变

态度的三成分——ABC 模型 认知成分(cognition) 情感成分(affection) 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tendency ) 一般来说,上述三者是协调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情感成分会占主导地位。

态度的功能:工具、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形成: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2:信息的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3:接受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个体心理倾向(叛 逆心理、惯性、面子,等)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4:情境因素——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 U 曲线)

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

态度转变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种失调: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

态度转变理论 3:社会交换论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人的 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3-7 米)、社交距离(1-3 米) 个人距离(0.5-1 米)、亲密距离(0-0.5 米)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兴趣爱好、社会态度、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隐私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 3 种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x 2 种满足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 =6 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

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竞争、双赢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的意义:社会性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即他人在场,提高了个人的绩效。

优势反应强化说——社会干扰/社会抑制,即他人在场,降低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即群体一起,个人付出的努力降低。

社会感染,是较大范围的信息、情绪的传递过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众人的 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

被暗示者所处情境,如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的内容是多元的,核心是对异性魅力的知觉

哈特菲尔德-爱情分类:激情爱、伙伴爱

斯滕伯格-爱情三元论:激情、亲密、承诺

社会交换论:求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一种潜在价值的最大化。分手是及时止损。

婚姻关系的实质,在于其社会性。

婚姻常见动机:性需要、繁衍需要、经济学层面的理性考虑

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

家庭的结构要素: 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家庭的结构模式:

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

主干家庭:夫妻+一对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夫妻+两对以上已婚子女

本文来自作者:zhanzhan,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892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