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15世纪末,都铎王朝大举推进“圈地运动”,直接产生了大量流民。16世纪上半期,伦敦20万的人口中,常年的流浪人口就有5万人,一座城市有四分之一是流民。

治安混乱、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让都铎王朝的执政者头疼不已。流民问题,也成为历史留给都铎王朝的一道百年难题。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都铎王朝用了三种“解题法”:

其一,通过血腥立法来镇压流民,镇压的后果却是流民越来越多,抽刀断水水更流。

其二,出台一系列济贫法令接济流民,这是充满人性光辉的疏导之举,但它救急不救穷,流民的社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其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壮大发展手工业,创造海量就业机会,实现流民到手工业者的转变。

这三种“解题”方式,有“堵”、有“疏”,正是在“堵”、“疏”的配合下,都铎王朝破解了百年流民难题。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流民问题困扰了都铎王朝的统治者

一批流民转化成了技艺精湛的工匠,英国也因此积累下了雄厚的人才储备,为此后的英国崛起铺陈了最强底色。

可以说,英国能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一飞冲天,离不开16世纪都铎王朝对流民的“授之以渔”。

血腥法案接连出台,流民却越镇压越多,抽刀断水水更流!“堵”的方法独木难支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流民产生的直接原因

提到英国的流民问题就不得不说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在15世纪才形成气候的,并在16世纪达到高潮。

都铎王朝伊始,毛纺织业上升为英国的战略产业,羊毛自然成了稀罕物,圈占土地养羊薅羊毛,成为农场主们炙手可热的产业。

原先的土地租佃制度很快就土崩瓦解,农民退佃变成了雇工。

农场主们为了提高收益,使用的雇工数量压缩到最少!于是大批失地农民就沦为了流民。

屋漏偏逢连夜雨,16世纪前后,席卷欧洲的“价格革命”又让流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西班牙人从美洲大陆抢夺回大量金银,这些财富运回欧洲后引发了欧洲物价直线上升,就连一直生活相对优渥的建筑工匠们也变得贫困,从15世纪90年代到16世纪初的20年间,建筑工匠的工资实际下降了29%。

16世纪20年代的一份档案显示,当时英国的贫富异常悬殊,城市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穷苦劳工和流民。

流民问题成为16世纪英国最大的社会问题!流民一批又一批涌向伦敦等大城市寻找糊口的机会,狭窄的街道上盖起了鳞次栉比的茅草屋、木板房。

16世纪上半期,伦敦20万人口中,常年流浪的人口也有5万以上。一座城市有四分之一属于流浪人群!

当时因为卫生脏乱导致鼠疫横行,社会治安更是到了崩溃边缘……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亨利七世出台了血腥法令镇压流民

都铎王朝统治者认为流民问题是国家危险与动乱的根源。流民问题迫使国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高压严惩是都铎王朝建立之初就定下的“解题”思路!亨利七世在1495年就开始颁布血腥法令来控制流民,希望高压的手段让流民返乡或者进作坊务工。

亨利七世时期,流民中除了流浪的乞丐、街头的惯偷、无业闲逛的人之外,连吉普赛人以及街头卖艺的人都被列为流民,予以坚决打击。

流民一旦被逮住,脚上就要戴上足枷并关监禁三天三夜,期间只给一点面包和一点水。被释放后的流民将被强制回家乡,如果被发现还在城市流浪乞讨,那么惩罚就要加倍了——戴上足枷关禁闭六天六夜。

到了1530年,亨利八世别出心裁推出了乞食特许证制度,只有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才能持证乞讨。

其他身体强壮的人如果乞讨或者在街头闲逛,一旦被抓就会被施以鞭挞,如果第二次被抓则要被割掉右耳上的一部分软骨。

到了1547年,都铎王朝更是推出了令人发指的法令,无证的流民第一次被逮后,胸口会被火红的烙铁烫上一个“V”的符号,如果这个人再次被抓,脸上则会被烙铁烫上一个“S”的符号,面部刺字是对人的最大侮辱!如果这个人第三次被抓,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刑。

因为流浪就会遭到如此恶毒的惩罚,可见当时社会有多么昏暗。

都铎王朝时期,大批流民被处死,亨利八世当政时就有7.2万流民被处死,至于被监禁、烙印、鞭挞的流民不计其数。

都铎王朝用高压之策“堵”出了尴尬——流民被逼上绝路后,只得造反。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16世纪,流民的叛乱不断

流民引发的暴乱不断上演,比如1536年10月,林肯郡等地爆发的农民叛乱影响最大,它给亨利八世的统治带来了强烈震撼。

叛乱不断的后果就是英国乡村的手工作坊遭到破坏,更多的劳工沦为了流民。

血腥的镇压之策的确残酷!但从历史角度讲,都铎王朝通过强硬手段来解决流民问题有其必要性,对遏制流民泛滥、对稳定社会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高明的是,都铎王朝的统治者在时机恰当时,选择了刚柔并济!血腥的惩戒渐渐减少,一系列济贫制度相继出台,流民问题又有了“解题”新思路。

五花八门的救济制度出台,但救急不救穷,流民问题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这就是16世纪的救济院

堵不住,就要“疏”。都铎王朝在高压不见效时尝试着恩威并施,一手大棒,一手蜜糖。出台了一系列救济制度来帮助流民渡过难关,以减少社会矛盾的激化。

爱德华六世时期,也就是16世纪中叶,都铎王朝开始考虑如何通过细致的流民救济制度来减少社会的动荡。当时政府还成立了流民救济专门委员会。

流民被分成不同类型,并采用不同的救济和处理手段,委员会为老弱病残的流民建立贱民救济院,还为流浪的儿童开办了学校。

委员会还为身强力壮却不愿意工作的懒汉开设了改造所,其实就是强迫劳动的监狱。

当救济院无力负担流民的生活时,委员会允许一部分老弱病残的流民去街头行乞,但必须要穿上印着行乞专用徽章的衣服。

救济流民需要大笔资金,于是都铎王朝开始对民众摊派,征收费用。1563年,都铎王朝的国会通过法案,要求居民缴纳救济捐以救济流民,征收标准是根据收入状况按周缴纳的。当时的富人对这种帮助游手好闲穷人的募捐大多比较抵触。

无奈,治安法官只好使用强制手段,不缴纳救济捐就投入监狱,这才保证了全国各地救济捐征收的顺畅。

到了1572年,伊丽莎白一世将救济行为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救济制度也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

伊丽莎白一世宣称对流民实行最普遍的救济,并将流民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之人。

第二种人,是有工作能力却迟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水平太低无力养活一家老小的人。

第三种人,是身强力壮却好吃懒做的人。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弱势群体是救济的主要对象

伊丽莎白一世强调,这三种人都要管。对流民的普遍救济,彰显了这项制度的人性化光辉。

对于第一种弱势群体,伊丽莎白一世把此前征收的救济捐上升为济贫税,强制要求民众按收入比例缴纳,税收主要救济的就是第一类老弱病残群体。

按照制度的要求,治安法官还要给这类流民提供相应的居住场所,还要设专人为这类人群定期分发面包、衣服等生活必需品。

对于5—14岁的流浪儿童,都铎王朝则要求他们进入作坊当学徒,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有份正当工作。

对于第二种流民,政府则购买大批羊毛、亚麻等原料开设官办纺织作坊,为找不到工作的流民提供就业机会。

有时,政府也会要求作坊主雇佣第二类人群,并给予作坊主税收上的减免。

对于第三种流民,则会被强制关进感化院劳动,从事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每个郡都有两三个这样的感化院,在这里没有人性可言,每天想偷懒就只能挨鞭子抽。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经过详细论证和讨论后《伊丽莎白救济法》才以法典的形式颁布

到了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要求政府梳理总结出各类处理流民的先进经验,并将这些内容与1572年出台的救济制度相融合,最终以法典的形式颁布,这就是《伊丽莎白济贫法》,这套法典对后世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这套法典确立了都铎王朝的救济体系,其中救贫税 、贫民院和教区安置等整套制度是这个救助体系的骨架。这部法典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意义。

流民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社会转型中也必然要求都铎王朝出台给力的救济制度对流民给予保障。

都铎王朝118年的历史中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救济制度,这种疏导社会矛盾的方式有着先进性的一面!但对于对数量庞大的流民来讲,救济只能是救急不救穷,这种疏导之策治标而不能治本。

壮大手工业发展,以增加就业率,海量吸纳流民,这是解决流民问题治本之举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拓展海外市场使得国内手工业空前壮大,流民得以就业

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这是“疏”的最高层次!壮大手工业发展,这是都铎王朝祭出的“解题”答案。

都铎王朝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就是施行重商主义政策,亨利七世把这项经济提振之举看成是解决流民问题的一剂良药。

发展经济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不像救济制度那般立竿见影。从亨利七世开始历经半个世纪之后,药效才算发挥作用。在药效没发挥出来前,血腥政策和救济制度则一直充当“治标”的角色。

重商主义政策要求下,当时的都铎王朝严格限制海外商品进口,同时鼓励国内发展手工业,扩大内需并将商品出口。

为了扶持手工业,都铎王朝煞费苦心。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亨利八世继承父亲亨利七世的衣钵,继续用重商政策拉动手工业发展,促进流民就业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规定普通百姓不得穿进口毛呢面料制成的外套。

伊丽莎白一世还规定男子在节假日必须戴帽子,帽子必须是本土毛呢材料制成的。

同时,从亨利七世开始,英国极力鼓励商人投资船厂造大船,而且每制造一艘排水量超过120吨的大船,政府就会给予6先令的奖励。

纺织业、造船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16世纪这两大产业吸纳了大批流民就业。

16世纪中后期,在重商政策刺激下都铎王朝的毛纺织也迎来了大繁荣,全国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在从事纺织业。

一些流民被安顿下来从事起了纺织业。

按照救济制度,治安法官会为流民提供原材料和织机,于是流民家狭窄的厨房、卧室变成了作坊,妻子、儿女负责纺纱,而父亲则用织机纺织成布,布匹织好后,商人会上门来收,收购价格要接受治安法官监督,如果商人故意压低价格,商人还要被关监禁,并处以最高5英镑的罚金。

在16世纪中后期,毛纺制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商人恶意压价的问题几乎很少。一批流民有了稳定收入,得以脱贫。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集中式的手工作坊。当时英国著名的工坊主威廉·斯天普租用了牛津附近的两个修道院,雇佣了2000多名纺织工,年产呢布达到3000匹。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纺织业的壮大,大量流民变成了劳工

因为救济法的要求,雇佣流民,政府对工坊主是有退税或补贴的,所以工坊主也愿意雇佣流民,当时威廉·斯天普的工坊中有超过一半的织工是流民。

纺织业的繁荣,无疑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问题。

历经半个多世纪,当初亨利七世用经济杠杆解决流民问题的良方终于发挥了效力。对于流民来讲,这更是“授之以渔”的良方。

当时都铎王朝的海外贸易也开始站稳脚跟,亨利七世上台之初,呢料出口勉强能达到每年1万匹,而亨利八世执政时期的1546年,呢料出口在2万匹左右,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的1560年,呢料出口则达到了5.5万匹之巨!

流民被就业安置,为工坊主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也带来了丰厚的价值。

不过资产阶级压榨剩余价值的本性也暴露无遗,劳资纠纷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起来,在16世纪中叶表现得极为明显。

1552年,约克地区的建筑工人们进行罢工请愿,要求提高工资。

1560年,赫尔地区的金斯顿就爆发了劳工骚乱,理由是工场主克扣工资还打骂劳工。

因为劳资纠纷,一些已经转变成工人的流民则又一次流落街头选择去其他城市乞讨。

都铎王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1563年出台了《工匠法令》,劳工、雇主和国家三方都受益。

这部法案也被史学家们称为具有劳动法性质的一部法案,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工匠法令》总共40项条款,权益保障内容中既有保护劳工利益的,也有保障雇主利益的,可谓公平。

法案中对劳工的工资明确了标准。工资不再是雇主一个人说了算的事。

工人的工资标准要由当地治安法官召开听证会投票决定,参与听证会投票的都是当地“正义人士”。至于工人能开多少工资,“正义人士”会根据上一年作坊的生产、销售状况,以及当前的开工状态而设定工资标准。

这样得出的工资标准让劳工们信服,劳工们不再有怨言。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雇主的利益,《工匠法令》还规定了劳工工作年限不得低于一年,制定这条法规的目的是防止劳工频繁跳槽。

法案不是说说而已,一旦犯规,是有着严格的惩戒条款跟在后面的。

比如雇主没有提前打招呼或者没有正当理由就辞退了劳工,治安法官会对雇主判处40先令的罚款。如果劳工没提前申请就突然离职,会被治安法官判处最长21天的监禁。

要知道,《工匠法令》规定的是劳工与雇主之间如果要终止合约,是要提前三个月告知对方的。

对于都铎王朝来说,《工匠法令》更像是调和剂,它调和了雇主和劳工之间的关系,雇主不再有后顾之忧,工人也有了很好的薪水保障,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解决了“后院问题”,英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英国做工精良的纺织品为英国的海外贸易赢得话语权。

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的中后期,英国渐渐成长为世界贸易强国。

英国在海外成立了一系列贸易公司,比如伊斯特兰公司、东印度公司为英国的手工业产品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地中海沿岸、俄罗斯、北非等地都有着英国纺织产品的足迹。

海市场巨大的需求量,使得国内的手工作坊主们纷纷加足马力,在各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工人成了香饽饽,加之《工匠法令》的保护,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流民进入到了手工业。

16世纪中后期,除了纺织业,造船业、冶炼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样吸纳了大量流民劳动力。

另外,16世纪中后期,都铎王朝还新兴一些工业门类,比如玻璃制造、枪炮制造以及明矾生产等,这些新兴产业同样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也吸纳了大量流民。

关于都铎王朝的问题(带领都铎王朝走向强盛)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流民就业率空前提高

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后期,都铎王朝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见到了实效,用经济杠杆解决流民问题也算是“药效”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时期,手工业空前壮大,流民大量就业,因此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业被称为“黄金时代”。

都铎王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算有效破解了流民问题。

综述:流民问题是16世纪困扰都铎王朝的一个社会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铎王朝的统治者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施行血腥镇压!用救济制度帮助流民解决燃眉之急!用重商主义政策刺激手工业的发展,吸纳流民为劳动力!

三种手段有堵、有疏相互配合,这也是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的必然要求。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不可能没有强硬的“堵”,也不能没有仁政的“疏”,只有两者配合,一个国家才能高效前行。不过值得一赞的是,连续出台各种疏导之策,体现了都铎王朝执政水平的提升。

正是流民问题的解决,使得英国拥有了稳定社会环境,也积累下了巨大劳动力,为英国的大国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

也正是因为流民问题的解决,人才得到了重视,使得16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优秀工匠辈出,正是工匠们的集体智慧才有利推动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现。

本文来自作者:路逸轿运-,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410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