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如何做好业态布局?

在新一期的《商业评论》里,有一篇文章叫《给未来门店画个像》,里面讲到店业态布局的变化,从原来“以大带小”转变到“以近带远”的定位模式。

什么意思呢?

以大带小,指的是连锁店中以中心门店为主,再来同城密集开店,来带动周边小店的销售。

以近带远,指的是把店开进社区这些近人群消费场的展示,再引人到城中或者城边的大店。比如说:宜家上海的社区小空间店。

“以近带远”的店业态模式,开在社区门店主要作用是提升近场体验,收集信息获取客流,再提报需求及吸引客流到旗舰店,再放大到旗舰店的娱乐性、体验性、商品展示等。

这一点,现在也是家居行业改造的方法,我去年在城邦还分享过一个相似的指导案例,有兴趣可以搜索我的笔记#社区家装小店变多了#这一篇来看一看。

那迁移到民生零售行业的业态布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那依这个让店和店之间产生互动连接的想法,我分享三个实战案例。

1. 轮转楼盘开店

民生生鲜连锁店中,店密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营效率,密度较高的损耗率会变低,可也会带来顾客群重叠的状况。

这里就可以用两两结队或三店一组的组合方式,来进行互补。

来举个例子。在我的课程加餐里,提到如何在轮转大楼盘里开店,一期开一个店,二期也开一个店。这是我给我一个客户设计的业态组合。

我这个客户所处的城市,因为旧城大量改造,而且城市在扩建。因而,很多楼盘是用轮转建设的方法。这轮转楼盘就是,第一期售出,第二期在盖,第三期打地基,整个楼盘建设地持续好几年的时间。

那在这样的楼盘里,开的店要看第一期和二期楼盘的户型,如果是两居式和三居式多,且配套设施的幼儿园也多,那开的面积就要比较大,比如600-1000平方米。到二、三期的中间位置,再开一家150平方米小超市。

这样开店的好处,就是可灵活调整两家店之间的商品库存。而小超市的店里可根据新盖楼盘的入住速度,不断去调整店里的商品。比如:初期入住率低,生鲜需求虽然有,可家居小杂货的需求量也大,那这比例就可以偏向家居用品。慢慢地减少家居小杂货,增加食品。

逻辑是大店商品结构基本不动,小店根据需求不断调整。

2. 三店小组分身与合体

反之,是以小户型为多,且靠近在建小区商业街近,可采用三店一组开店。这也是我给另一个客户设计的业态模式,连着三店面,一家是标准便利店,一家是生鲜食品专卖店,一家是早餐+外带卤味店。除了生鲜食品店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其它两店都控制在30平方米以内。

这样的业态布局,是为后续的变身。如果说接下来的楼盘是大户型楼盘,那这三店就合中型超市,原来的早餐成为对外售卖小窗口,10点后就可关闭。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开大店呢?

一是为了满足小户型中年轻消费群体集中早出,但不同时间段晚归的特点,来调整不同业态的经营时间,降低经营成本。

二是为了跑出单业态的销售数据。后续,根据不同门店的盈利情况,和新楼盘的家庭结构进行相结合,可单开便利店或是生鲜超市,而这两个业态都可根据需求植入早餐售卖。

3. 流动的店

以上两个店业态组合联动方式,而到了2019年又有新的链接,那就是通过私域社群搭建后,产生的如上述“以近带远”店业态的互补模式。

小店离社区越来越近,顾客就可以在群里提出需求。比如说:有社区顾客明天吃海鲜,可小店位置小没卖,那就可预定。第二天大店到货后就可以配送到小店。

还有我一个客户在大店还有干洗店,也就把收衣服的业务放到了两家社区小店。这就变成了一个增值服务,也给干洗店创收了。

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环,而连锁店和店业态的二次组合,是让店离顾客更近,而后是让顾客离需求的商品更近。

本文来自作者:创业说,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917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