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广告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会影响客户购买?

听了今天的这节课,我觉得是“卖意义”和“买自己”的这个广告公式。

“卖意义”指的是,广告很多打动消费者的,并不全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它赋予产品的一种美好意义。

“买自己”指的是,人们购买的商品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参与完成对自我的塑造。比如:欧莱雅的“你值得拥有”。

对应到快消品类,叫把“专业感”植入你的“生活里”。传递的信息是,因为更专业,所以感受更美好。

举两个例子。

1.这个词听着很“专业”

现在很多新商品一上市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个你听得不是很懂的专业词汇。比如,现在热卖的低温鲜牛奶,叫巴氏消菌技术,这样为了保持更新鲜的口感。三顿半咖啡,用的是冷萃冻干技术,所以我们的速溶咖啡,有如现泡的口感。

这些听着很专业技术词,我们不一定能听懂,可被提出来后,就会让你觉得,嗯,听着很专业啊。然后后半句就告诉你,因为这个技术,你能享受到比原来一般的牛奶和咖啡,更好的口感。当然潜台词是:你只要比原来多花一点钱。

而这样的“专业感”词出现,一般都是在一个成熟品类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更专业感词出现来打差异化的广告,让你觉得高大上,而忍不住来买买买。

2. 这个听着好像很“高级”

在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的广告中,除了专业词,还会增加看着很“高级”的词来迷惑你。我举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很火的参半牙膏,在初期投放市场的时候,用的就是创造“高级感”。

这款牙膏就是加了燕窝和鱼子酱,一听这两样配方,看着就很高档的样子。而在上市时的售价也不便宜,小小100克的牙膏,售价大概在40-50元之间。而一般市场上的牙膏平均的客单价,也就是20元上下。参半牙膏淘宝店里的一个月的销售可以卖到10万支,而其中70%以上是由小镇女性顾客买走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总结说这叫“小额高价”,就是在高级感和要付出总价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这50元在牙膏中算贵,可到底总价不超过50元,就不算大钱,可却能买到这么“高级”的商品,我愿意。

同样的,在超市和快消商品打交道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当经济环境不好,很多厂家反而会推这种带“高级感”的商品,并且把规格变小,来控制总单价不要太高。

商品更贵了反而会带来增长。我想,这和“口红效应”大概是同一个道理。

本文来自作者:创业小课堂,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917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