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裁员传闻最新,裁员背后的虚虚实实

各大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新闻相继爆出,从朋友圈、脉脉到热搜头条,无论真假虚实,无论是吃瓜还是亲历,对身处互联网大厂的人来说,焦虑和恐慌都更甚以往,最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裁员的力度大。

其实一直以来互联网公司都有严格的考核汰换机制,比如某公司的“361”考核机制下每10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被打“1”,如果一个财年内连续两次都拿“1”,就会被汰换,汰换的比例是10%。这样的考核机制虽然有一点残酷,但考评的机制是完善的,汰换的比例也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如何不让自己成为那个“1”是有方法论和努力方向的,是有预期和相对可控的。

相比之下,这次的裁员可以说是“大刀阔斧”,有些公司是拿掉了整个业务线,裁掉了整个团队包括团队的主管;有些公司加大了末尾淘汰的比例,从10%到20%,曾经在“风险边缘”的人失去了“自救”的机会,直接被列入名单;也有些公司制定了一套新的裁员公式,比如“学历*年龄*工龄*绩效”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决定谁去谁留。

对个体来说,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明显增强,焦虑和恐慌也就随之增加。他们不知道下一个被抛弃的是自己所在的部门还是自己部门中年纪最大或者是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上下级关系的自己。

第二个原因:就业大环境差,称心的新工作不好找。

不是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裸辞,今年的就业市场怕是会发生“踩踏”风险。“再就业困难”已经成为职场人的共识。

受到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对互联网人来说,今年的就业环境不是一般的差,不少互联网公司采取的都是“去肥增瘦”的策略,加大人员优化力度同时,缩减甚至直接关闭了招聘的通道。

因此,大部分优化、毕业的互联网人走出后再就业的难度会增大,尤其是找到更心仪,薪水更高的岗位的显得不那么容易了。

在过去,互联网发展高歌猛进的时期,“人”尤其是“大厂的人”是各家公司都愿意出高薪争抢的“香饽饽”。在过去,跳槽是一种不错的“升值”方式,从A公司跳槽到B公司,职级直接升一级,薪资涨幅超过百分之二三十甚至五十甚至更高的都不在少数。即使不跳槽待在原公司,绩效不是太差每年也会有相应的年终奖以及不同比例的涨薪,绩效好的人奖金更多涨幅更大,同时还有晋升的机会并获得股权/期权。

总之,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对个人来说,都有空间和权利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现在就没有那么从容,也不允许那么任性了。大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再难受,大部分人选择“苟着”,不再敢轻易冒险,特别是有房有车有孩子老人要养的人,似乎被困在了“裁员”的消息中惶惶。

“像是在等着被判刑”,有人这么说。虽然听上去比较夸张,但确实,只要“裁员的风声和谣言”不停,焦虑和恐慌就会存在。

前几日,一位从阿里离职多年的HR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则“内幕”,说是阿里要在5月中旬采用闪电式、高赔偿的方式进行裁员。闪电式是指集中快速处理,高赔偿是指N+3,再附赠1个月的社保和公积金。一般的离职,公司会给予N+1的赔偿,N是指在该公司的工作年限。所以,如果真的是“N+3”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力度。

这则消息是否真实无法求证,毕竟任何的“裁员”都会影响军心,无论是对内对外公司都会采用“保守”的方式秘密开展。但消息带来的影响面不止于内部员工。这则消息的截图出现了阿里附近的小区业主群,这个小区业主一部分是阿里业主,上班近;一部分是投资客,看好阿里带动的市场。看到这样的消息,也都希望是“谣言”。

是否“谣言”尚且不知,但互联网大厂的优越感和稳定性确实在今年降到新低,“N+1”也似乎成了一些人在互联网大厂的职业终结方式,“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又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和择业趋势。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部分人是如何应对的?伟大的企业都出生在“寒冬”,那优秀的人是如何面对寒冬的呢?

本文来自作者:落落,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763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