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综论说文素材精选最新(如何整理理论素材)

一般在写论说文时,为了能让文章的内容能得到升华,同时向阅卷人展示你对多元化事物的理解,我们都会使用各类理论作为论据。不过现在距离考前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留给大家自己进行素材积累了,

所以老吕今天为大家总结了管综论说文中可以用到的16个理论素材,碎片化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这些理论素材与写作模板和范文不同,不需要全部背诵下来,只需要能理解意思,并且根据材料和话题融入进你的文章即可。

好的理论素材,可以作为你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管综论说文素材精选最新(如何整理理论素材)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该理论有两层含义:

含义一:认为人们经济生活的原动力是人的利己主义行为。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获得经济报酬。同样,别人帮助我们也只是利己的行为。这样看来,人都是天然的利己者。

含义二:人在利己的动机下,在自由的市场机制下,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还能使整个社会达到最好的福利状态。简单来说,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往往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基于“经济人”假设,有以下推论:

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会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⑤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2)机会成本

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称为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3)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①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也可能会增加。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知道,生产一辆新汽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② 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厂商的产量变化都不会影响价格水平,需求弹性对个别厂商来说是无限的,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

 

(4)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从决策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已往发生的费用。也就是说,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无需考虑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5)交易成本与科斯定理

①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在哪里。科斯认为,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情就应该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情就应该内部化。

 

②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根据科斯定理,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科斯认为可以通过产权解决这一问题。

 

(6)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变慢且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当企业的生产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时,才会产生规模效益。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面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7)墨菲定律与海恩法则

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小,这件事都会发生,并且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也说明,技术的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侥幸而不去做某件事,那不好的结果最终都会发生。

与此类似的还有海恩法则,海恩法则指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它强调:

一、事故的发生是由日常的隐患堆积而起的;

二、再好的技术和制度,如果缺失人自身的责任心和能力素质,也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海恩法则是墨菲定律的佐证,若是心存侥幸,对隐患视若无睹那么祸患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并且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墨菲定律(MurphysLaw)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①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②所有的事的实际执行时间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③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任何一件事只有三种结局:变好、变坏或保持不变.尽最大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④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8)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比如,饭店老板给你用劣质地沟油做菜,但是作为食客你可能不知道,反而还要按正常价格付钱,在这个交易中,掌握信息比较少的食客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句话总结就是“买的不如卖的精”。

而食客们为了尽量避免遇到这种情形,通常会去选择一些更为有名的牌子。这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另一个角度:因为名牌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所以买家愿意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付出更多的钱。简而言之,花钱买放心。

 

(9)瓶颈理论

TOC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论”,也被称为制约理论或约束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创立。

瓶颈指的是位于瓶口下面的一部分,寓意整个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瓶颈理论认为,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往往由效率最低的那一部分决定。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瓶颈),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瓶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而解决了一个瓶颈以后,原来排在第一位的限制因素又会变成新的瓶颈,因此解决瓶颈的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

木桶定律与瓶颈理论类似,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瓶颈理论是制造工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管理理论之一,但事实上它却能用来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

 

(10)公共地悲剧

公共地悲剧指的是有限的资源,因为被自由使用和缺少受限要求而被过度剥削。因为人的趋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从免费的资源里获得更多,最终就会因资源有限而引发冲突,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11)劣币驱逐良币

在16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量紧张,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他金属。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金币,一种是掺人了杂质的金币,但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一样。这样,人们都会收藏不掺杂质的良币,使用掺入杂质的劣币。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全部良币都退出了流通。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它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

从狭义上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12)定位理论

定位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

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定位的定义是:所谓市场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市场定位使顾客明显地感觉和认知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

定位理论认为,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代表某个品类的名字。建立品牌就是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某个品类的第一。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我们就说你真正建立了品牌。

定位理论认为,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

 

(13)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指一旦进人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14)强化理论

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而系统性的强化理论则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强化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某种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

① 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重复出现。

② 惩罚。

当员工出现一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时,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约束这些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惩罚是力图使所不希望的行为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也有人把惩罚称为负强化。

③ 负强化。

负强化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俗语“杀鸡儆猴”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深刻地意识到组织规定的存在,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④ 忽视

忽视就是对已出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15)内因与外因

内外因辩证原理是指在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辩证原理是哲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在论说文的分析中,我们只借用内外因的分析方向即可。在遇见社会公共治理类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结合已知事实或其他科学原理。来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依据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16)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本文来自作者:Mr麦哥,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711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