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步圈传出有趣的新闻——有媒体报道,某科技运动公司“剑走偏锋”,每年靠卖运动奖牌的业务,入账5亿元,而该公司不久后给予否认。
“奖牌业务”是指平台上各种主题的线上“马拉松”活动——用户付费报名,按1公里、3公里或5公里的完赛里程得到实体运动奖牌,“报名”的价格39元、69元、139元不等。
事实上“实体奖牌、证书”的业务模式从2015年就诞生了,而且是“跑圈”很多公司心照不宣的生意。
2021年,一家科技运动公司的跑友在520当天录制了“奖牌送女友”的视频,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在网上爆红,随即让“运动主题奖牌”火出圈。掌握了流量密码和用户需求后,该科技运动公司在“主题奖牌”的道路上狂奔,推出了各种主题奖牌,甚至还和知名IP玩起“联名款”。
中国田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马拉松参赛人次为713万。有人算了笔账,某科技运动公司去年底的一场线上虚拟赛事,吸引了30万跑友参与,按实体奖牌39元计算,收入超千万元。
“奖牌”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疯狂跑友”为得奖牌的“科技与狠活儿”——有人骑着“小电驴”刷起了数据,也有人干脆把任务给自家宠物狗;电商平台上出现了“代跑”生意;各式各样的主题奖牌流通于二手交易网站。年轻人们像对待“潮玩”一样,按主题成套收集,花费不菲。
有人说,“运动奖牌生意”催生出畸形的“虚荣经济”。运动APP不靠卖课,靠奖牌生意“捞偏门”,是通过奖牌推广运动文化,还是破坏“跑圈”风气、亵渎“跑者”初心?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我这么看——坚持运动,要克服懒惰、极度自律。对普通人而言,这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和有门槛的。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呢?
第一,尊重平台和用户的双向需求。奖牌激励是把运动“无形价值有形化”的手段,这也是国外通用的模式。跑者按水平不同,从低到高依次有“纪念、社交和荣誉”三个层面的精神需求;运动APP作为工具平台,天然存在“打开频率低”的问题,国内头部平台的用户月活也只在两三千万人,因此在广告和电商无法高效变现的情况下,需要探索增值服务——这无可厚非,甚至是无可非议的。
第二,“守正出奇”,赶风口、造声势在商业伦理和法律规则内。目前,运动APP在二手电商平台上的售价普遍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个别绝版款,价格稍高。市场整体价格合理,但要警惕和杜绝以往潮玩、炒鞋平台,把千元出厂价的商品炒到数万元,平台幕后操作,甚至怂恿年轻人“投资”的乱象。
第三,“奖牌生意”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出路在哪?随着各大运动平台在“卖奖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运动APP平台,如何培育成熟、健康的消费市场?怎样提升品牌竞争力?
首先,奖牌设计、做工要用心原创,而非高成本采购知名IP的联名款。
其次,启发用户心智,靠创新比赛的线路和组合玩法,加上衍生服务,商业服务的package才会与众不同。
第三,产业服务间,要横向与其他的流量入口、软硬件服务提供商“强强联合”,扬长避短。
最后,通过提升技术手段、奖惩机制,打击“线上作弊”行为,杜绝为拿奖牌不择手段的“科技与狠活儿”。只有这样,才能在遵循体育精神、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良性和健康的商业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本文来自作者:zhanzhan,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6296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