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业余时间,我再次重温了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其中,关于学者易中天寻根的始末,仍然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观看中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几次潸然泪下。由此,也让我想起我的先祖,他们又曾是何种模样,有过怎样的过往呢?
寻根,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人对话,那曾经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虽然早已远去,但他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如我们一样存在过,奋斗过,挣扎过,有过坎坷,有过欣喜,有过彷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历史中看清自己,进而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
著名学者易中天
【第一个震撼瞬间】一份死亡名单
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易中天先生,在拍摄《客从何处来》之前对自己的祖先知之甚少,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去触碰或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族谱,然而,一份死亡名单,让他陷入震惊、伤痛,惊恐之中,是什么原因让易氏家族一夜之间惨遭灭门?
253个易氏亲人,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年仅1岁,有姓有名,活生生的呈现在易中天的面前,这些亲人,生命定格在1939年9月23日。这桩发生70多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虽有耳闻,但是从没有这么真实的面对过,而自己曾祖父易翰鼎这一支又为何幸免于难呢?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易中天不能平静,他必须要解开这个谜。
易中天在查阅营田最完整的易氏族谱
一层层历史被剥丝抽茧,易中天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使命,他必须要搞明白二爷爷的神秘身世,搞明白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自己祖先究竟给他遗留了哪些血脉遗产。
随着寻根的深入,易氏家族的关键人物—易中天的太爷爷易翰鼎浮出水面,封尘历史的往事逐渐在易中天的面前缓缓拉开序幕。
【第二个震撼瞬间】一套《太平草木萌芽录》
让易中天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生活了二十年的武汉,竟然収藏着一百年多年前,他太爷爷留下的一套由民国总理熊希龄题名的《太平草木萌芽录》。
易中天站立阅读太爷爷用作子弟蒙养的遗著《太平草木萌芽录》
易翰鼎对“名儒”二字也有所解释。就是“持平用中,酌取古人程式,以示周行。”大意是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读书人。而我想,易老先生若知易中天在当世的卓越成就,他应当是含笑瞑目了吧。
易中天太爷爷易翰鼎绝非凡人,他虽科举屡试不中,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有追求,有远见,有气节的读书人。他在文章中记载:“一夜梦中,独坐一室,悲歌感慨,涕泗纵横,既而拍案大呼曰:湘阴易翰鼎,有古侠士风,久欲为当世效驰驱之力,乃至今沉埋草野,岂不悲哉!彷徨四顾间,忽醒,则果,泪流湿枕矣。”
易中天看罢此文,心中感慨,他能够体会到太爷爷那种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虽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好在,无可奈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史总是很公正,想来易翰鼎并未想到,一百多年后,他的曾孙易中天竟为他足足争了一口气。
易中天太爷爷留下的全家福
易翰鼎在其27岁至31岁时,曾在郭嵩焘府坐馆教书,与郭嵩焘书信往来达百封、常喝酒聊天,关系非常亲密。经郭嵩焘的推荐,易翰鼎31岁时来到今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工作,任职厘金局,负责在浏阳河边收税(纳厘助饷),任上清廉不阿,这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高官职。
1891年,在易翰鼎41岁时,郭嵩焘又推荐他去了两湖书院,成为两湖书院的第一批学员。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易翰鼎成绩优异,光奖学金就得了二百多两白银。但参加科举考试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从此心灰意冷,遂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人生梦想。
后来,易翰鼎潜心著述,给子孙留下一本修身持家的专著。也正是这本专著的留存,才让易中天的寻根之路得以顺利开展。
熊希龄故居,易中天母亲曾是民国总理熊希龄府上的大小姐。
1923年,经江庸介绍,周诒铣加入北京律师公会。江庸决非等闲之辈,在熊希龄任民国总理的时候(1913年),他历任司法次长、司法总长。据此可以断定,周诒铣是民国时期北京小有名气的律师。由于周诒铣的第二次婚姻,1929年,17岁的周树奇跟随父亲来到了北京,就住在熊希龄府中(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易中天母亲周树奇(庶琪)档案
八年后,即1937年7月,25岁的周树奇从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毕业。
当当年幼稚园的歌声想起,易中天热泪热泪盈眶。1930年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母亲周树奇,曾那样纯美的生活过。
(北平幼稚园校歌歌词,大家可以找来听听,真的很好听)“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们生命惟一之伴侣,为汝勤力,不分旦夕,为汝驰驱,不顾险夷,人生意义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命兮教育。淳朴兮孩子,淳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浑然心地,不知害利,乐哉游戏,不计非是,社会价值在没我,没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易中天到父母亲曾经生活过的所里寻根
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后,周树奇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平,开始逃亡。就在逃亡之前,周诒铣患上了肺结核,无法长途奔波。周树奇只能带着三个年幼的弟妹和继母朱濂相依为命,从天津坐船逃往上海。可是船到半路,发生了淞沪会战,只好转道去香港,再从陆路辗转回到长沙、湘潭,在老家湘潭,周树奇得知父亲病逝于天津的消息。
经过两年的长途逃亡,最后来到湘西一个偏僻的小镇——所里(属原湖南乾城县,今吉首市),担任儿童保育会的老师。
易中天母亲周树奇颠沛流离,兜兜转转的逃亡生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成千上万的难童急待救济,宋美龄、邓颖超联合各界妇女,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国共两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共286人担任了名誉理事。
追忆母亲在所里的足迹
了解了母亲故事,易中天感慨万千,这所有的一切,他的母亲在生前没有跟他吐露一个字,如果不是这次寻根,易中天永远不会知晓。易中天很难想象,战乱,离殇,以及生活的重创接踵而至的降临在未婚少女的身上,她是靠什么生活下来的?而在易中天的记忆中,战争的阴影丝毫没有影响到母亲后来的人生观,她仍然是那样乐观的热爱生活。
【第五个震撼瞬间】一位以身殉职的十八世祖
在所里,易中天意外地收到一张去往越南河内的机票。这是他寻根之旅的下一站。
越南一本模仿《三国演义》的小说《皇越春秋》中,记载了四百多年前,越南起义军与明朝军队打仗的故事。沿着专家指点的线索,易中天来到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在这里他不得不面对一段并不算愉快的历史。
营田最完整的易氏族谱
根据越南历史专家郑先生的研究,宣德皇帝想全身而退,却又害怕有损大明王朝的威望,于是暗地里谋划找个合适的时机再体面的从越南撤军。但他并没有把这个决定传达下去。
于是,第十八世祖易先,为了明朝宣德皇帝的一个秘密决定,而尽忠死守。最终以身殉职后,易先的家人及随从共有18人也投井尽忠。大约半年后明朝从越南撤军,越南恢复独立,明朝也摆脱了战争的泥潭,迎来了仁宣盛世。
和平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都带来了繁荣,而易中天的先祖们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他老人家的二儿子易升留在了老家湖南湘阴,繁衍生息,留存了易氏家族的血脉,才有了今天的易中天。
易中天在父母墓前祭奠
结语:易中天的寻根之旅,跨越了时空,几乎串起了中国整个近现代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中天出自名门,直系族亲大多非富即贵,而即便是这样的名门世家,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是沧海一粟,渺小如蝼蚁。每个人的存在全凭祖先庇佑,易中天这支血脉的延续,亦是如此。易中天之所以能够成为易中天,有他自己的努力也有来自他家族基因的传承,在历史中看清 自己,从而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绝非妄言。(文/程稀)?
作者程稀简介
作者程稀
程稀,女,80年代初出生于安徽金寨,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2016年3月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九期文学作家培训班。现为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美国夏威夷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职家谱国际首席运行官,当代艺盟网主编。曾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篇。 2016年以笔名霓蔻出版个人首部网络连载小说《往事不可追》。2018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初见》《张謇传》。
本文来自作者:xz1080,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6276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