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是什么意思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文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见证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诞生。

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陶文,刻符,甲骨文,钟鼎文,发展到后期的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文字经历了从图画到符号化的转变历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直到我们如今熟练使用的简体字。

随着文字的成熟,人类的思想智慧有了传播的载体,文明趋于多样化,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生平是什么意思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可以说每一个成熟的文字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而用字与措辞,也成为了人类智慧与素养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教育,性格与思维方式,有时候,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也可能表达出不同含义与效果。

二、那些年的讣告之说

读书的时候,经常在人物生平里看到:某某,生于某年某月,卒于某年某月,享年多少岁;有时候新闻报道中也会出现:某某,因何去世于某地,终年多少岁。

都是形容去世,为什么会有享年和终年不同的说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又涉及到什么样的文明礼仪呢?

其实,人去世时关于年纪的说法并不止这两种,大概有以下这些:

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存年”;三十至三十九岁为“得年”;四十至四十九岁为“酉年”;五十至五十九岁为“终年”;六十至六十九岁为“享年”;七十至七十九岁为“寿年”;八十至九十九岁为“高年”;一百岁是高年期颐;死于非命(非正常年纪死亡)为殁年;年纪很小则称早殇或早夭。

生平是什么意思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当今社会对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用终年表示客观事实,用享年更多一份尊敬,况且,生命的事一旦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无需执着比较两个如今差别不大的词,只要内心虔诚,就是对逝者最大的祝福。

四、思念与传承

都说人走则茶凉,人死如灯灭,其实不尽然,人们对于死亡的敬畏与对逝者的怀念都体现在不同的仪式感上,甚至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这些丧葬文化,不论哪种仪式,哪种风俗都是基于人们想表达的某种感情,清明扫墓寄托思念,中元祭祀以表追思,年年忌日念念不忘,人们总要从忙碌琐碎的日子里挑出那么一两日抚慰魂灵,是逝者的魂灵,也是生者的魂灵,是家乡的魂灵,也是异乡的魂灵。

生平是什么意思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用字措辞,知礼守礼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作学习,我们是从小便沉浸在深厚文化氛围中的一代人,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代人,哪怕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风俗礼仪都消失于历史长河,但我们学习的脚步将永不止息,顺应时代潮流,将华夏文明永久传唱于祖国大地。

本文来自作者:一周美食说茶,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6177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