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做(吴天一相关事迹心得体会)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让我们聆听吴天一扎根高原守护生命的故事。

马背上做(吴天一相关事迹心得体会)

吴天一,塔吉克族,1935年生,87岁,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获得国际高山医学协会颁授的“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被称为高原上的“生命的保护神”。

“马背上的好曼巴”

吴天一对自己的马术很是得意,常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骑手。“我经常可以在山上一个斜坡子冲下来,藏民没有人敢这样骑。所以我说我到哪里来看病没出名,骑马已经出名。”

在高海拔地区,骑马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但对于习惯往更偏远的高原里钻的吴天一来说,骑马却是最佳的选择。

青海省高原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更登,多年前曾跟随老师吴天一骑马赶牦牛,颠簸在高原牧区,调研的同时,还给牧民们看病。

“为啥叫他马背上的好曼巴?(编者注:“曼巴”,藏语里“医生”的意思)他看病很热情,藏话也很流利。藏族群众一看,省里的大夫到我们家里来看病,很不容易。”更登说,他们去给牧民看病时,一路的饭餐很简单,“就是吃的酥油炒面,我们带着两个馍馍,带着一个鸡蛋,灌点奶子。骑着马,赶着牦牛就一家一户家走。三四年时间,我们才调研了3000多人。”

马背上做(吴天一相关事迹心得体会)

△吴天一在高原地区介绍高原病防治。

经过了多次的讨论总结,在青海西宁举行的世界高第六届世界高原学会上,吴天一提出了全球通用的高原病防治救治诊断标准——青海标准。

吴天一介绍:“2005年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青海标准作为全世界慢性高山病的标准,都按这个标准执行。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的部长说,一个疾病的救治诊断标准以中国地名来命名是非常少的,可能就这一个。”

玉树地震救治现场,有古稀之年的吴天一;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现场,有耄耋之年的吴天一。

“两次的实地考察,我就坐车一段一段地走。特别是我从墨脱回来,全沿线的每一个点我都做了记录,比如当地的地理、海拔情况。”吴天一实地考察发现,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的情况很不一样,“因为地势起伏,高山峡谷,所以泥石流、塌方特别严重;第二,它森林密布,会有很多传染病,要采取新的措施。”

继续向高原医学的“珠峰”攀登

在多年的调研途中,吴天一先后遭遇过六次车祸,十四处骨折。至今,右腿里留下的一根十多公分长的钢板,还牵绊着他的步态。

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长期在高原上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但在高原医学这座“珠峰”上,吴天一的攀爬,从未停过。

他说,自己每天睡觉前都会想一想,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是不是对得起这一天?“快八十岁的时候,我带队到珠穆朗玛峰去了,虽然年纪很大,但是身体状态还比较好,体力精力还有。我这辈子,在高原医学的建设,对高原人群健康,还应该最后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攀登吧,向高峰攀登!”

本文来自作者:落落,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983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