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至于此与何以至此的区别在哪,怎么判断呢

根本没有的东西如何威胁人?根本没有,何至于这么着急上火地说它没有?显然是有点儿什么,不一定有形,但确乎在影响我们。并非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存在,你能撞见谁的梦吗?或者摸一摸谁的幻想?

神,在被猜想之时诞生,在被描画时存在,在两种相反的信奉中同样施展其影响。

#史铁生《病隙碎笔》

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是人类高贵的猜想,就像艺术,在科学无言以对时,在神秘难以洞穿的方向,以及在法律照顾不周的地方,为自己填写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善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

但是恶行出现了。恶行警觉地发现,若让那高贵的猜想包围,形势明显不妙。幸亏灵魂不死难于证实,恶行于是看中“证实”二字,慌不择路地拉扯上科学。

科学明白:灵魂的问题从来就在信仰的领域,“证实”与“证伪”都是外行话。

善恶的标准,可以永久地增补、修正,可以像对待幸福那样,做永久的追寻。怕只怕人的心里不设这样的标准,拆除这样的信守,没有这样的法庭也不打算去寻找它,同时快乐地宣扬这才是人性的复归。

一家一面旗,都说着自己替天行道,冷战热点于是不亦乐乎,神明与神明的战争并不见得比群殴来得文明。

所以必有一个回答:神到底在哪儿?神到底负责什么事?

所以必有一种回答:神永远不是人,谁也别想冒充他。神拒绝“我们”,并不站在哪一家的战壕里。神甚至是与所有的人都作对的—他从来都站在监督人性的位置上,逼人的目光永远看着你。在对人性恶的觉察中,在人的忏悔意识里,神显现,在人性去接近完美却发现永无终途的路上,才有神圣的朝拜。

“因果报应”还是靠近着谋略。善行义举,不为今生利禄,但求来世福报,这逻辑总还是疙里疙瘩地与撒旦的思想类似。倘来世未必就有福报呢,善行义举是不是随之就有疑问?

既然可以为来世的福报去阿谀神明,何以不能为今生的利禄去谄媚高官?

我听到过一种劝人为善的教导,说是做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未尝不是好事。可接下来的逻辑让人迷惑:吃多少亏,占了你便宜的人,来世便有多少苦。不妨上别人多占些便宜去,不要以为这不划算,其实是别人用他的福换走了你的苦。好家伙!原是劝人不要怕吃亏,怎么最后倒赚走了别人的福去?

丰富得超过有用的商品、新奇得等于屠杀的美味、舒适得近似残废的生活……人能齐心协力放弃这样的舒适吗?魔法一旦把人套住,大概就只有“一直往前走,不要朝两边看”了。

世界之神秘,是人的智力永难穷尽的,没理由不相信奇迹的存在。

神明一落到实惠,总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人间呢,仍要有各类角色,大家还是得分工合作把所有的角色都承担起来。所谓奇迹,大概就像“宝葫芦的秘密”,把别人的好运偷来给你,差别守恒,无非角色调换一下位置拉倒。

人的自命不凡已经把这个星球搞得多么乌烟瘴气,贪婪鼓舞着贪婪,纷争繁衍着纷争,说不定哪天冒出个狂人,一场细菌大战,人间戏剧忽然收场。也许人间真的是一场错误?也许,在某一种时空中真的存在着极乐?人是这样的渺小无知,人的智识之外,宇宙的神秘浩瀚无边……

佛祖有一句感人的誓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怎么到了一些自命的佛教徒那里,竟变得与福利分房相似?—房源(或者福运)有限,机不可失,大家各显神通吧。

#挹洗俏月#

有一句话颇耐人寻味: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的知识无非是某些人的常识。

头条有个博主分享了一件有关报考的事情,说是有个高中没考上的学生去读了技校,他选的专业名称叫做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当时选择专业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反复强调是此专业是管理,但毕业以后这位同学发现其实就是护工搬家。

博主是个老师,目前在伦敦,他很遗憾地说,若这个学生能有一般性常识就会知道凭啥你初中毕业就能从事管理呢?管理谁呢?管理那帮老年人吗?那么殡葬事业管理又是管什么呢?凭啥能管理?能轮到你吗?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认知偏差,那么就有人会投其所好,就会编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名字来忽悠你。然后你交了这笔钱就叫智商税。若人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就少有机会进入这样的牢笼而不自知。

最后,老师很无奈地说,‘脑子是个好东西,但前提是得有一个。’

在《我会独立思考》【作者:(美)安德里亚·戴宾克】这本书中,作者举了个例子:有人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猫能像狗一样叫,只是猫懒得这么叫。它只有在逼急时、需要时,它才会用自己的“第二语言”。请问,真的还是假的?你去判断,猫能学狗叫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时候我们如何判断呢?作者给我们演示了一遍。

首先,在面对任何信息时要问信息的来源,在这个信息中信息来源是推特,那么可靠性不高;

再者要追溯信息是一手还是二手?

然后再搞清楚一手来源的人是谁?若是二手信息,那么是转发自哪里?

第四步,信息的一手来源和二手来源告诉你的一致吗?

第五步,研究信息的一手来源和二手来源可靠吗?他们发现一手来源是兽医,那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兽医?

第六步,能否找到可以支持这条一手信息来源的其他信息来源。若猫真能学狗叫,那不会只有一个人这么说,能不能够找到别的兽医也这么说呢?

那么,如何辨识一个新闻是虚假新闻?作者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怎么判断新闻是真是假?第一,叫作找到文章是谁写的。第二,能找到作者的个人简历吗?第三,作者是否写过其他你能找到的文章?第四,文章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第五,这个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第六,文章带给你的感受如何?要知道,愤怒和恐惧是最容易带来转发的东西。

如今身处信息洪流的我们不得不每天都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了解一些常识就能避免一些谬误。

最常见的八个谬误:第一:人身攻击谬误。第二,稻草人谬误。第三,乐队花车谬误。第四,滑坡谬误。第五,逃避话题。第六,虚假两难。第七,诉诸主观情感。第八,假性因果。

人身攻击谬误:若你跟他讨论一个话题。他说你‘是坏人,你说话我就不信,你这个人私生活很糟糕’等等。虽问题归问题,但他不跟你讨论问题,他跟你讨论的是你的背景、出身。用这种方式,来得出讨论问题的结论,叫作人身攻击谬误。

稻草人谬误:无视对方观点,给他插上一个稻草人(观点),使劲攻击他。比如,若要减肥就要控制升糖食品的摄入,像面条、米饭等。这时有人站出来批评:竟然不让大家吃面条,吃面条是我的权利。其实此观点表达的是‘若减肥可控制这些食物摄入’,并没有强调不能吃。但对方夸张地说,这个观点就是号召大家不要吃面条。

乐队花车谬误:只要你走到一个狂欢节的现场,看到别人在游行乐队的花车跳舞时,你就禁不住跟着它起舞,跟着它走了,还手舞足蹈跟着走,就是随大溜。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你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你是通过看有没有人跟你一样,来得出结论。

滑坡谬误:就是如果这东西一直下去怎么办。我们若犯错,后来会改,这是自己知道的。但我们看到别人犯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那不行。你看,你的恐慌来自于滑坡。比如少吃升糖快的食物,多吃含糖低的食物。有人说那都不吃面了怎么办,那些种粮食的人怎么办?这就是滑坡。没法做到都不吃,这是不可能的。

虚假两难:就是你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可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如果一个东西非黑即白,它反倒变得很简单,那个东西就是汽车、自行车,这样的叫作汇聚性问题。而这个世界上大量的问题是发散性问题,具备各式各样的的可能性。创业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跟孩子相处,有可能会变得很好,有可能会不太好,都有可能。在这种可能性基础之上,我们就得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动,但是当你用“要么……要么……”虚假两难的方法来框定时,没有变动,只追求确定。

逃避话题:就是你跟大家讨论,我们该摄入多少含糖量的食品,然后有人会评论:“吃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锻炼。”

诉诸主观情感:就是讨论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人的感受,你想想他该多难过。这种是高空打击,一般祭出这种辩论时,往往容易占优势。

如网络节目中大量辩论的套路就是上来讲笑话,只要把你逗乐,你的警惕心就下降,你就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中间论证部分也肯定不会是按照讨论问题的方式,因为他是要赢,不是为了讨论真正的结果是什么,他是为了打赢对方。

假性因果:就是当两件事同时发生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两件事是有因果关系的。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同时发生,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但如果我们简单说,就是因为它,所以导致了这个结果,那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个叫作假性因果谬误。

读到这儿,我们再看看史铁生老师所说的这些话,字字句句都在提醒我们要独立思考,莫要因为识得几个字遇事就不动脑筋跟着瞎起哄,还用他人抛过来的洗脑法强行灌自己喝污水,也莫让他人用信仰捆绑你的思想。

打开这本《病隙碎笔》还没读够一百页,今天才意识到他心中对于过往的遗憾,对社会的某些现象知其所以然,从他讲述的视角知道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本文来自作者:xz1080,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830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