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地址,物美超市收购麦德龙

近日,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正式完成交割。

据物美发布的公告称:“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业务控股权项目,已支付相关款项,相关企业变更登记正在办理中。本次款项支付完成后,物美集团将持有麦德龙中国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麦德龙中国20%股份。”

据了解,后期麦德龙中国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运营,其现有管理团队仍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领导。

零售管理专家胡春才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物美主要以卖场和小店为主,而麦德龙以2B业务见长,与麦德龙商圈重叠小,互补性强。但是物美本身的管理不够精细,即使成功收购麦德龙,后续如何消化和更好地整合资源是物美需要面对的难题。

耗资百亿“虎口夺食”的物美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其能否延续麦德龙中国的高品质运营尚不可知,双方在经营层面的差异能否顺利“求同”也仍是问号。但可以看到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物美的零售版图在持续扩大。

伴随着版图扩张,物美的负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债务压力不容忽视。而披着零售企业的外衣,物美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有超越主营业务之势,对这家企业的定位,业内开始重新审视。

收购麦德龙中国尘埃落定

“麦德龙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业务押注在物美身上。”

“麦德龙中国将继续由康德先生领导的现有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同时,公司将加速在中国的扩张,加快门店开设的步伐。”麦德龙中国方面如是对记者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股权结构中,麦德龙集团仅持有20%的股份。根据《北京商报》报道,在麦德龙中国最新11人董事会中,麦德龙仅占两席,分别由麦德龙集团首席营运官、管理委员会成员Rafael Gasset先生和麦德龙集团营运合伙人、营运管理委员会成员MilesGraham先生出任。而在另外9个席位中,物美集团作为公司的大股东已指定康德出任其中之一。

目前来看,麦德龙中国尚未发生重大架构调整。记者从麦德龙员工以及供应商等多方面处了解到,目前关于员工待遇、供应商政策等均未发生变动。麦德龙中国方面告诉记者:“该交易对我们的员工和管理团队没有影响,与业务合作伙伴现有合同的商务条款在合同有效期内也将维持不变。”

实际上,自从传出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的消息后,对于两种经营模式、经营风格截然不同的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整合、物美能否延续麦德龙一贯的高品质以及良好口碑备受关注。

接近麦德龙的知情人士张峰(化名)透露,麦德龙在食品安全方面极为重视,比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麦德龙的品控部门有一票否决权,连中国区总裁也不能过多干涉。目前来看,麦德龙是希望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保持一贯的标准。如果标准无法由麦德龙方面的团队把控,那么麦德龙的品牌使用权很有可能被收回。

如今物美沿用康德团队以及“麦德龙”品牌,或许也是看中麦德龙的高品质。但从物美此前的收购历史来看,曾经收购的邻家便利店已经消失不见,成为如今的多点便利店,早期由物美接手的美廉美超市也烙上了浓浓的物美风格。如今物美已掌握80%股份入主,麦德龙中国能否完全实现自主经营仍是疑问。

胡春才告诉记者,麦德龙目前的20%股份只能算是财务投资,不是经营投资。换言之,麦德龙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业务押注在物美身上。

据张峰透露,物美除了看上麦德龙擅长的2B业务以外,还有地产资源。

“与其他外资零售企业租门店使用的情况不同,麦德龙在中国一直是买地自建,也就是说,麦德龙身系庞大的地产资源,面对每年都在以5%~8%的速度上涨的商业地产租金,如今麦德龙的地产资源已经在不断增值。”张峰说。

并购之路

伴随着扩张之路,物美的负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实际上,物美的零售版图扩张之路,已经走了20多年。早在1998年,物美就收购了北京石景山国有菜市场,以“托管”方式扩张零售网络。

2003年11月,发展迅速的物美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零售企业。上市后,物美开启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物美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或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

随后还对卜蜂莲花、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企业发起收购。但随着张文中入狱,部分计划宣告搁浅。

2018年,伴随着张文中的回归,物美再次踏上了“征途”。仅在2018年,物美以14.2亿元将乐天玛特华北区21家门店并入物美体系;世纪联华大卖场北京门店也被物美收入囊中;邻家便利店的70多家门店也改头换面成为多点便利店。2019年上半年,物美还接手了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2019年6月,物美获得重庆百货45%的股权,物美的版图也正式向西南市场扩张。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记者,物美频繁发起并购,是利用目前融资成本较低的战略机遇期,快速扩张资产基础,为之后登陆A股做大盘子。

而物美收购的资金,则有依靠贷款的情况存在。根据《物美2020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疫情防控债)募集说明书》,物美收购重庆商社集团和麦德龙中国需要支付的对价分别为40亿元和120亿元左右,其中收购麦德龙中国的资金来源中70%来源于境外过桥贷款和并购贷款。

“如果物美不能如期或者足额取得过桥贷款和并购贷款,将会导致交易资金筹措不及时或不足,从而导致交易延期或者失败,从而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上述募集说明书如此表述。

伴随着扩张之路,物美的负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的总负债分别为303.58亿元、301.73亿元、332.16亿元和407.1亿元,呈现走高的趋势。而到了2020年3月31日,物美的负债合计已经达到了472.2亿元,同比增长30.21%。

截至2020年3月31日,物美短期借款151.81亿元、应付票据4.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14亿元、长期借款1.79亿元和应付债券63.74亿元。

沈萌告诉记者,物美属于现代流通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现金流的良性管理,因此短期负债相对较大。如果其流动资产能够覆盖短期借款,财务不会面临风险。

而物美仍在频频发债。2019年,其发放了7只债券,每次募集资金都高达数亿元;就在2020年5月7日,其发行的“20物美03”债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系统和综合协议交易平台双边挂牌交易,发行总额3亿元,债券期限4年。

在业内看来,其净利润构成让物美更像是披着零售外衣的投资公司。根据WIND数据,2016年~2018年及2019年3月末,公司分别实现投资收益107045.83万元、122081.78万元、132125.76万元及35039.07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4.17%、64.63%、61.84%及48.34%。其中主要投资收益源于对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所致。但募集说明书指出,如果未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水平发生波动,将会直接影响物美的投资收益和业绩水平。

“零售物美”

从供应商关系、消费者关系、员工关系、门店管理几方面来看,物美与麦德龙是两种不同风格。

“物美只有通过并购等方式快速扩张,将盘子做大,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供应商。”零售企业资深从业人士李明(化名)对记者说道。

实际上,物美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一直饱受热议。“在目前的零供关系中,零售商一方往往比较强势,乱收渠道费的问题层出不穷,‘入场费’‘进店费’‘促销服务费’‘条码费’等花样百出,处于弱势的供应商长期遭受压榨,导致零供关系紧张。”李明说道。

据知情人士透露,物美的渠道费用近年来一直水涨船高,此前联营综合扣点就达18个左右,10个点前台8个点后台。比如约定100万元的销售目标,就要先从后台扣除8万元的促销服务费,前台还要根据销售额扣10个点的流水。照此计算,产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利润一定要超过18万元,供应商才可能不亏。

“但实际上供应商还需要承担节日促销以及损耗等各项费用。供应商费用增高,反映到商品价格上也在不断增高。”该知情人士说道。

另一位零售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物美的货款结算周期较长,一般三四个月,但有时候可能长达半年甚至一年,这样一来供应商资金周转容易出现困难。而且其内部管理不够精细,比如供应商提供的促销员,并不是只推销自己的产品,可能还会被安排干别的工作,以此盘剥供应商。

“在退货方面,比如物美在供应商处批发100箱货,但只卖50箱,剩下的就会退货,一旦退货,供应商就会损失至少3个点的仓储费。但如果不退,供应商就结不了货款。”上述零售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此说法并未得到物美相关负责人的证实,但在《中国经营报》此前的报道中,有供应商也提到,物美签署过不退货协议,但结款的时候财务就不认账了。

北京超市供应企业协会会长姚文华表示,渠道高收费不仅对供应商的利润造成损害,也对零售商自身长期的经营效益造成严重影响。零售业如果不缩短供货商账期,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供应商利润严重受压以及资金周转不善时,甚至会出现产品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现象。

除了零供关系紧张,物美的门店管理、用户体验等方面也颇受争议。就在不久之前,物美就曾发生卖过期8年的口罩事件,该事件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赔偿问题,而物美各个门店的赔偿速度、方案、态度等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零售专家黄静告诉记者,从供应商关系、消费者关系、员工关系、门店管理几方面来看,物美自身做的并不好,与麦德龙更是两种不同风格,至于今后会把麦德龙带向何方,尚不可知。2015年物美从港股退市完成私有化,以及之后在资本市场一系列的操作,让物美与其他零售企业略有不同。沈萌告诉记者,很多境外上市公司选择私有化的重要原因,就是A股对于资产的估值更高,而零售行业在A股也有对标企业,所以物美利用并购手段低成本扩张,届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收获更大的价值。

黄静表示,并购扩张没有问题,但作为零售企业,更应该以优化经营提升管理为导向,尊重专业,务实做事。

本文来自作者:xz1080,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699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