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今天(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5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多万我国军民惨遭血腥杀戮……历史的血泪不能忘,也不敢忘,悼念同胞,致敬先烈,吾辈自强!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0时举行

请默哀一分钟!

据南京市政府通告,2022年12月13日,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防空警报将于10:01-10:02响彻南京,届时请默哀一分钟!

据介绍,防空警报鸣响期间,南京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不含高速公路、绕城公路、高架、隧道)行驶的机动车(正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应停驶鸣笛致哀,火车、船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人员(正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就地默哀,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另据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为保障国家公祭仪式活动顺利进行,届时将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及相关道路采取临时交通管控措施。当天,17处南京大屠杀丛葬地、12个社区和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同步举行相关悼念活动。

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无数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据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死难者总数达30万以上。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937-2022:

历史无法倒带,但真相不容磨灭

20世纪80年代,为唤醒冰封许久的“南京记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建馆、立碑、编史”工作全面展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回忆:“1984年成立的南京大屠杀编史工作小组,首批只有七八个人,我们分工明确,撰写不同部分。”

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揭露真相的队伍中。在他们的努力下,历史的脉络日臻清晰。

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组织编纂的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迄今仍是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史料集。张宪文始终坚持学术创新,“不能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像翻烧饼那样反复翻。”他邀请海外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将散落到海外的史实资料填补进来,以期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国际上为更多人所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认为,向全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离不开国际友人相助。“目前,海外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来自华人作家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这部作品能获得广泛传播,得益于以纯正英文书写、通过欧美话语体系完成。”

1756-54:

幸存者相继凋零,但和平之声愈发响亮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更是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756,这是1987年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时,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人数。85年了,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活下来的每个人都背负着血与泪的记忆,他们大多已离世,每一个人都是铁证。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 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54位。

2022年8月,13位幸存者后代接过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证人不老,传承有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儿子黄兴华作为其中一员,多年来一直陪伴母亲参加各类悼念活动。“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这段家国记忆代代相传,漂洋过海。海外和平人士、华侨华人等也主动化为“白鸽使者”,让和平之声愈发响亮。

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秘密拍下日军暴行。这段动态影像在东京审判中成为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通过视频表示哀悼。他说:“1937年,许多留在南京的国际和平人士以人道主义精神,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希望大家永远珍惜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

亲历者回忆录手稿首度公开

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最新出版的核心期刊《文学研究》2022年10月版,刊发了学术论文《的文史价值刍议》,对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吴雁秋的回忆录手稿进行了评析,这也是珍本《难民回忆录》的首度公开。“面对日军暴行,普通难民如何应对,回忆录的作者在文字中做了细节记录”。

《难民回忆录》手稿共19137字,全文手书,含封面封底仅33页,但字字千钧。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24日期间,作者吴雁秋一家人南京——六合——南京流亡的经过。其间种种遭遇、见闻和感想均有记录,最后署“雁秋记廿七年三月于五间厅住宅”。由此可见,作者安顿下来旋即进行了回忆录的写作,当属南京大屠杀史料中较早的一份一手资料。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展出的玻璃器皿。新华社

1945年8月,731部队败退之际炸毁了进行细菌实验和人体实验的核心区域,试图毁灭证据。通过考古挖掘,2000余件战争遗物在这次改陈后首次大规模展出。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李陈奇说:“这些新罪证文物是日本侵略者毁灭犯罪证据的直接证据。”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左上图: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暴行所用的电影摄影机;下图:约翰·马吉的胶片盒等文物;右上图:约翰·马吉塑像及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10幅由约翰·马吉胶片翻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1991年,美国“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邵子平,在约翰·马吉之子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发现了胶片。2002年,约翰·马吉的摄影机及部分胶片由大卫·马吉捐赠给纪念馆,后于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经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37分钟版的马吉影像入藏纪念馆。

“37分钟是目前已知时长最长、内容最全的版本之一,比如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受害者数量、幸存者伍长德的动态影像、幸存者夏淑琴亲人遇难的现场等,极具文物和文献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

堀越文夫相册

2008年5月,一个名叫冈崎俊一(化名)的日本人来到纪念馆捐赠了一本相册。他说:“这是第一次拿给世人看。”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相册中日军在南京中华门悬挂“祝南京陷落”等标语的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专家介绍,当时日军对官兵从中国战场回国实施清查制度,不允许官兵私带战场照片等物品回国。冈崎俊一表示,或许正因那时父亲生病住院,才未受到军事当局的检查而保存了这批照片。

250名侵华日军士兵的口述资料

“我不想说”“你回去吧”……1997年日本小学历史教师松冈环开始调查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时,“南京健忘症”出现在许多侵华日军士兵身上。这没有阻挡松冈环调查下去的决心,最终留下了250名侵华日军士兵的口述资料,而其中只有3人是真心悔过。2006年,松冈环将这批珍贵的口述资料捐赠给纪念馆。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十二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有人问,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

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

这强大,来之不易!

这和平,来之不易!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逝名刻作史鉴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本文来自作者:央广网,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253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