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祖籍是哪里人,朱元璋祖籍江苏

郭庄有个朱巷,位于赤山之南,原属郭庄镇朱圩行政村,朱圩并入庄里后,今属庄里行政村。

朱巷又名朱家巷。以朱姓得名,近期调查认定,此村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籍地。

朱元璋祖籍地在句容,史料确凿,历来被史学界所公认,如《明史》就有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明孝陵四方城,朱棣为父亲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有一段“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作过考证,认定朱元璋祖籍句容。朱元璋亲撰《朱氏世德碑记》记略:“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五世祖朱仲八;四世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於他方以充。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龙凤三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复可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明史》与《朱氏世德之碑》记载了朱元璋祖上迁徙途经。朱氏起源徐州沛县,迁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携二子又徙泗州盱眙。

朱元璋祖籍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已成定论。但是,“通德乡朱家巷”到底是今天句容的什么地方?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通德乡。乾道云,旧名同德,在县西二十里一都二都。内有十三里二十村。”其中就有朱巷。

《乾隆句容县志》载:“通德乡,《乾道志》云旧名同德乡,在县西20里,即明高祖祖乡也,内有十三里、二十村。今朱家巷故地。相传有龙爪树一株尚存。旁有井,西去有卧龙岗朱家冢,百姓不敢樵牧,皆呼为皇陵。”“至正十六年(1356年),吴公至朱家庄与同族序长幼之节。”

但因时过境迁,现在早已没有“通德乡”了。有人从原石狮乡古属通德乡与“在县西二十里”的记载推测,朱元璋祖籍“通德乡”应该在原石狮乡一带。

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寻找加封句容朱皇帝祖籍地的是明代御史王喡。王喡,句容人,官至户部尚书。《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喡奏请加封朱皇帝祖陵,明世宗朱厚熜遂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帮谟、巡按御史刘良等至句容县西门勘察,因一片荒坡,无实迹可考,加封句容祖陵之事作罢。

清代文献每曰通德乡朱家巷皆指此处,此后句容的文史研究人员,也依此为据,认为通德乡朱家巷在今石狮范围。但原石狮乡境内并没有“朱巷”的村名,也找不到任何遗迹,因而朱元璋祖籍句容“通德乡朱巷”,一直悬而未决。

据《朱氏世德碑记》描述,当时的朱家巷是个“兄昆弟四十余人”大村子,明初至嘉靖朝并无战乱与灾害发生,常理上朱氏家族会更加壮大,怎么村子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实在令人不解。

其实,今郭庄镇庄里行政村的朱巷,古时也曾经属通德乡。

据村人说,过去朱巷车水的水车上,曾有漆书“通德乡”几字。朱巷的老人说,听上辈讲,朱元璋来过朱巷,村前原有个回龙庙,是朱氏为纪念真龙天子朱元璋回乡而建,故名回龙庙。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村里去了几十个人吃喜酒,朱氏家谱曾记载有这事,可惜家谱20世纪60年代被烧。

令人欣喜的是,早年由朱巷迁到苏北睢宁县朱氏族人保存了一套家谱。谱名:敦本堂《朱氏家乘》,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总十八卷。谱序显示:一修时间为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孙良(百七)作撰;其后一直到嘉庆朝共续修了九次,有明代邑人(郭庄)进士戴仁作序;清顺治年间进士,句容著名文人张芳(字菊人)撰序;《朱氏家乘》传承有绪,真实可靠。谱记载了徐州沛县朱氏在南宋初迁句容繁衍分布的内容。为研究朱元璋家族史增添了新的史料。

通过对《朱氏家乘》与《明史》《朱氏世德之碑》进行比对,明代的王喡极可能找错了地方,元代通德乡的朱家巷,可能在明初划分到了临泉乡。

虽然《朱氏家乘》没有提到本宗与朱元璋的关系,但所记姓氏、时代、迁徙途经、辈分、封赐等,这些环节已形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链。

《朱氏家乘》(大德元年丁酉春原叙)记,迁句容一世名朱期昌,排行五,家族排行第十九,宣和七年(1125年)生,“始祖一九公原徐州沛县因罹贼兵犯顺中云扰,公随宋高宗南渡建康,始居句容之上容乡,继迁赤山西百丈圩居焉,此即我朱巷之由来也。始祖之来,其地曾有七姓,曰王,曰张。曰樊,曰李,曰戚,曰笪,曰方,今唯有方氏尚留一线,余皆灭亡矣。”朱期昌“公殳母早丧,葬故土徐州沛县城南祖茔王家园,上有四兄,长曰期安,次曰期宁,三曰期泰,四曰期隆,因罹兵乱失散无考。公年二十四同妻王氏南渡至建康府次畿上容乡,继迁临泉乡,即今江宁府句容县百丈圩通德乡九图朱巷村”。另载:“我朱氏发源徐州之沛邑,徙居句曲之绛岩。”

朱氏从徐州沛县迁句容,已一目了然,当时的“通德乡九图朱巷村”在“赤山西百丈圩”,即今郭庄镇庄里行政村朱巷村。

《朱氏世德之碑》所记,朱元璋五世祖名朱仲八;四世祖朱伯六。《朱氏家乘》记,迁句容第一世名朱期昌,年二十四,生有三子,随宋高宗南渡,与妻王氏故后葬于阳明墩;其中二子朱南安生有五子,长子继先的孙子朱良(百七),为《朱氏家乘》第一主修。第三子名朱继业,生五子,名:操、筠、仲三(失考)、仲五(失考)。“仲”字辈出现在南宋淳祐年间,“仲”字以下有百五、八六、朱良(百七)。

朱谱显示:朱期昌第四世孙有“仲”字辈,第五世孙有“百”字辈。这与朱元璋祖仲八、伯六辈分与生活时代完全吻合,由于当时人名与文字记载并不规范,朱伯六也作朱百六。按朱谱辈分排列,朱元璋为朱期昌第九世孙。

《朱氏世德之碑》:“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朱氏家乘》记有洪武年间朱巷一支朱董家族在泗州的信息,朱董也为朱谱二修者,为朱巷十三世,按辈分,泗州朱董的七世祖与朱初一为同辈人。在当时,朱氏极可能先后去了泗州几批人,朱初一前去实为投亲。谱另记,明正德二年(1507年),三修族谱时曾于泗州抄得序头,说明朱巷分支已扎根于此。

《朱氏家乘》为元朝大德元年朱良(百七)始修。谱记:洪武初年,朱良(百七)第四代孙“志仁、志贤”,旁支“志敬、志信”四位八九十岁年的老人,被“钦赐乡士,奉诏岁赐”给予很高的待遇,根据“仲、百”辈分推算,四位老人为朱元璋父辈。史料记载: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来朱家巷寻亲。家谱记载至正十六年朱良(百七)五世孙朱邦理出生,洪武年间朱邦理被封武德将军。其子朱英洪武七年(1374年)生,讨贼有功,被封明威将军。朱邦理兄朱邦乐封仪宾府正千户。按谱的辈分,朱邦乐、朱邦理比朱元璋晚一辈。

朱良(百七)支下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封赐,说明朱良(百七)属朱元璋最近的一支,极可能是朱伯(百)六兄弟或堂兄弟家。

《朱氏家乘》还记有迁泗州的朱氏回葬朱巷回龙地的内容。

蒙元统治阶级把南方汉人列为第四等人,平民没有正规名字,也没有正式的辈分,多用数字表示,平民家族后来修谱多有附会与误传,朱伯六也作百六,朱元璋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又取朱兴宗,朱元璋。

据保存《朱氏家乘》的朱先生介绍,他们就是朱元璋族人,祖上居赤山朱巷村,祖辈相传,朱元璋做吴王来村寻亲后,朱氏族长怕日后变故,被株连九族,此后定下家规,不得相认。满清改朝换代,重续家谱时,朱家“仲”公,多用“失考”隐去。

朱巷村世代流传有一首民谣:“句容城西三十里,朱家巷,九龙塘,大坟背,十箩筐……”

家谱记载有朱家岗地名,大坟背是朱氏养鱼的作业点,谱收录有养鱼公约。

对照《朱氏家乘》与文史资料以及朱巷村人历代相传,可以确定,这个朱巷就是朱元璋祖籍地朱家巷。

本文来自作者:运维笔记ywbj,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019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