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湖笔的历史渊源

湖笔为“文房四宝”之首 共享联盟·南浔 沈勇强 摄

笔史文脉,翰墨春秋。历代文人墨客不但以湖笔谱写了千古不朽的著作文章,挥就了年久弥香的水墨丹青,还为制笔工艺的日臻精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任湖州太守时,不但喜用湖笔书写,还时常召集笔工磋商制笔技艺,王羲之并由此写下了我国第一部制笔专著《笔经》。

书画宗师赵孟頫,生于湖州,后又长年隐居湖州南郊东衡村,他一生喜用湖笔,并与笔工交谊笃厚,不但共同改进了制笔工艺,而且提携推崇湖笔工匠。有元一代,人们把他的书法和钱选的画、笔工冯应科的笔,同誉为“吴兴三绝”。

湖笔制作业最繁荣时期是在清代,其标志是大批产售一体的新型笔庄替代了以前单一的家庭制笔作坊。创办于乾隆年间的“王一品笔庄”是最典型的代表。

有一个传闻收录于《湖州府志》,并以各种版本流传民间:笔工王氏进京卖笔,正值朝廷三年大比,一个考生买了他的笔参加廷试,竟然妙笔生花,高中头名状元。此事轰动京城,于是,王氏被称为“王一品”,笔称“一品笔”,王氏载誉返乡,即创办了“王一品笔庄”。此笔庄历经数百年不衰,迄今依然立埠于湖州闹市区。

在其220年店庆之际,一代文豪郭沫若曾专门写诗盛赞:“湖笔争传一品王,书来墨迹助堂堂。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足见“王一品”湖笔在文坛翰苑中的辉煌历史和显赫声名。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湖笔的历史渊源

共享联盟·南浔 沈勇强 摄

书画史上还常称湖笔为“湖颖”,这主要是从制笔技艺上说的。

湖笔素有“三义四德五毫”之称,净、纯、宿为三义,尖、齐、圆、健为四德;而于笔头毫料,又有羊、狼、鸡、紫、兼五毫之分。

湖笔独以羊毫为胜,杭嘉湖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出产的羊毛除锋嫩、毛细、色白、质净的特性外,羊毫的尖端还有一小截尖细弹力强的锋颖,在柔和的光线照射下透明发亮。故此,湖笔又称湖颖。

在湖州民间,流传着晚唐诗人杜枚含泪挥写的一首《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相传杜枚在湖州盘桓逗留之际,在苕溪河畔结识了一个美貌少女,即手书一札,聘以十年为期。但杜枚仕途困顿,当他领刺史衔再次来到湖州时,已时隔14年之久,当年的美貌少女,已嫁为人妻,子女缠膝了。杜枚于是夜不能寐,用一管新制的湖笔,写下了这首无限伤感的《叹花》诗。

历史上亲用湖笔书写湖州的诗词,数量众多,但为湖州人民熟记于心的唯有三首,除杜枚的《叹花》诗外,还有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渔歌子》词,元戴表元“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湖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渔歌子》,最讨彩的是《湖州》,而最伤感最有人情味的,当属杜枚的《叹花》诗。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湖笔的历史渊源

共享联盟·南浔 沈勇强 摄

蒙溪水在蒙公祠前涓涓流淌,从古至今,昼夜不息;一管湖颖从秦汉入唐宋,由明清至当今,代代相传,独舞千秋翰墨。

王羲之、赵孟頫也好,杜枚、张志和也罢,过去湖笔毕竟只为少数贵族文人所用,今天成为老百姓普遍使用的文化用品。

据统计,当前世界上有700多万人用湖笔从事书画活动,有10多万人在收藏湖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蓬勃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湖笔是物质的,只有在广泛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湖笔又是精神的,坚韧、俊逸、变化、创新,这种文化精神属于湖州,属于浙江,也属于全世界。

本文来自作者:爆点游戏社,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5007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