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儿子,你清白了!”
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把无罪判决书的复印件紧揣在胸口,赶赴儿子的坟前。两个老人用烧纸祭奠的方式,告慰含冤受屈18年的儿子呼格。
就在“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宣判后的第二天,曾任该案专案组组长的冯志明,被检察机关五花大绑地捆走了。
迫于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案发后仅仅两天,迷迷糊糊的呼格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而所谓咬定呼格是凶手的“有力证据”,不过是呼格手指甲里,携带着跟受害人杨某某同一血型的血液。
呼格“认罪”后,“四·九女尸案”两天就宣告侦破,该案的相关办案人员,成了迅速破获大案的“功臣”,被授予“集体二等功”。
同样迅速的,还有“呼格案”的一审、二审判决,以及呼格吉勒图的死刑执行。
1996年5月23日,在没有检测精斑DNA(受害人有被强暴的痕迹),也没有实质证据的支撑下,18岁的内蒙小伙呼格吉勒图因犯流氓罪、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6月5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在没有开庭的情况下,驳回呼格的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6月10日,即案发后的第61天,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从案发到侦破,从认罪到庭审,从判决到执行,这一切都快得让呼格的家人反应不过来。
怎么短短两月,儿子就没了?呼格父母在儿子的坟前哭得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而另一头,因“呼格案”立了大功的冯志明,不但获得“集体二等功”的荣誉,随后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一路爬到呼市公安局副局长的位置。
可以说,“呼格案”是冯志明迈入事业巅峰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冥冥中自有天意。
冯志明绝对想不到,“呼格案”的真相竟会自动浮出水面。
本来,真凶落网,“呼格案”理应被重审,但由于种种原因,案件的重审工作,从真凶被捕到进入再审程序,整整隔了9年。
这9年,是呼格父母李三仁和尚爱云为儿子奔走伸冤的艰辛岁月。
他们到过中院、高院、检察院、公安厅、市公安局……得到的回复几乎都是:“再等等吧,这不是我们说了算。”
从2005年开始,尚爱云夫妇每周都会去内蒙古高院反映情况,多年来接待他们的负责人已换了四波;每年,他们还隔三差五地到北京向最高法提出“呼格案”的再审申请。
这对老实巴交的退休工人,并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他们只是想为儿子讨个公道。
“只要我们老两口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放弃为儿子伸冤。”
有句老话说得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过着“双面人生”的冯志明,终究还是要为自己亲手炮制的恶果,以及贪得无厌的人生买单。
为了破案立功,谋权上位,他不惜冤枉好人,让一条年仅18岁的宝贵生命白白牺牲。
为了尽敛钱财,享受奢靡,他不惜利用权力,耍尽手段,贪污受贿。
曾几何时,冯志明也是个尽忠职守的警察,但他却无法在权力和金钱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反而越陷越深,最终彻底迷失自我。
自古以来,无数事例摆在人们眼前,一旦贪权、贪财的欲望脱离了法律的缰绳,它必定会反噬拥有权力的人。
冯志明也不例外。
参考资料:
京华时报《“呼格案”专案组长获刑的题内与题外》2016-10-19
中国新闻周刊《冯志明落马不祭呼格冤魂》2016-10-27
关注公众号:zhantianss(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计市经济,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9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