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个人资料图片,我是范雨素原文阅读

范雨个人资料图片,我是范雨素原文阅读

日前,那个写作《我是范雨素》的范雨素红了,同时红了的还有范雨在皮村“工友之家”的文学小组。类似“工友之家”这样的工友组织,为范雨素们提供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和创作空间。多几个工友组织,就可能多几个范雨素。与这条让人欣慰的消息不同,另一条消息则令人有点惆怅。

据4月27日澎湃新闻介绍,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这所曾经登上《人民日报》的“人民大学学生为人民办的‘学校’”似乎走向终点。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友工作太累,有的工友是流动性太强,有的是有些课程不适合所有的工友。但这并不是说工友们不需要“工友夜校”,相反,他们是太需要了。不少工友在这里完成了自考和其他一些资格证的考试,去到了更好的岗位上。在此次夜校停办前,授课范围已经涵盖历史、时政、法律、养生、英语、读书会,等等。有人认为对于工友来说,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到工友学校读书太奢侈。

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有人拿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事,认为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才会想到精神需求,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仅是生存已经占了生活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哪有时间去寻求精神生活。这说法似乎有道理,但是要看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并不是每一层之间都是泾渭分明的,生存需求没满足的人并非不需要精神需求,而是没有条件去享受这份精神需求。范雨在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工友们,同样面临着生存的焦虑,但正是精神需求的相应满足,使得他们能够正确的面对来自生存的压力。

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农民工凭什么就只能像猪一样生活?他们同样需要活得精彩活得潇洒,他们来自艰苦劳动中积累的压力和焦虑同样需要得到文明的释放,而不是暴力式低俗式的喷发。因此,他们特别需要“工友之家”、“工友夜校”这样的场所。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颜梅表示,“停办”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平台的调整,以“全方位地满足工友们的学习欲望”。

这又使人想起最近风靡上海的“职工亲子工作室”。今年3月,上海市总工会推出了一项新举措——创建“职工亲子工作室”,探索在职工需求集中且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子女的晚托、暑托、寒托等各类形式的托育服务。如今,在首批授牌上海工会“职工亲子工作室”的12家试点企事业单位,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带着娃去上班,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其实,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的托儿所模式。那时候企业也还有“职工之家”,比现在“工友之家”、“工友夜校”活动内容更丰富。在当时减轻企业负担的背景下,托儿所、职工之家之类的都没有了,但并不代表在今天这些设施就没有在企业存在的理由。如果有条件的企业办起职工之家,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凝聚员工向心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仅仅靠大学生们的热情、靠工友们的热情,可以办“工友之家”、“工友夜校”,但难以行稳致远,只有有条件的企业逐步都开办职工之家,让员工在这里放松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办职工之家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劳动者有更多的获得感。

本文来自作者:Mr麦哥,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984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