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后会无期结局

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听懂了李叔同的《送别》?

评论区里,有条留言很让人扎心:

“世人万千,再难遇你。”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长亭古道,没有折柳相送的时代,总把离别想得太简单,以为来日方长,早晚重逢。

殊不知离别易,重逢难,世间缘分稀薄至此,你我都一样。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久别重逢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后会无期。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后会无期结局

久别重逢是幸运,后会无期是常态

作家张小娴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她有一个关系很要好的同学,彼此曾念着“要一辈子啊”,以为可以一直这样好下去。

毕业后同学辗转到英国学设计,成为著名的首饰设计师。

刚开始两人还曾见过几次面,但毫无交集的人生轨迹,让她们渐渐失去了联络。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香港铜锣湾看到一个很像同学的人,因为不确定,就没叫住她。

然而,就在自己犹疑着回头时,已找不见人影。

她以为总会重逢,总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没想到之后的几十年,再无音讯。

这次擦肩而过,就像是最后的告别,张小娴懊悔道:“当时,我是应该停下来的。”

人这一生,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乍逢又别,难再重逢。

想起自己曾和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地铁站匆匆遇见。

我们只是互看了一眼,便认出了彼此。

他上车,我下车,各自被早高峰的人流裹挟着不得停留。

他大声喊着:“再见,联系啊!”

我隔着车门应着:“好的,再见。”

目送他离去,才想起我们来不及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后来真的再也没有遇到过。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各自奔赴的前程,你我就像蒲公英,聚散在风中,半点不由人。

曾听人说,人这一生平均要说八万八千个谎,其中最常说的是“再见”。

原来,不是每一次“再见”都能再相见。

离别时,总以为日子还长,不必急于一时一刻。

一别经年,却早已换了人间,道一声“好久不见”,已是生命中的奢侈。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后会无期结局

比起来日方长,更多的是世事无常

诗人北岛曾说,世界上80%的人,其实都已经见过了这辈子的最后一面。

的确,人生就好比在做减法,见一面,少一面,离别可能就在下一秒。

87版《红楼梦》里的“宝钗”扮演者张莉和饰演“黛玉”的陈晓旭,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姐妹。

可张莉在说起和陈晓旭的最后一次见面时,却难掩愧疚。

当时陈晓旭已经身患重病,可是,她没有告诉张莉,只是强忍病痛,依旧谈笑自若。

只是在张莉要离开的时候,陈晓旭喊住她:“我们什么时候能再好好地聊一聊?”

张莉有些疑惑,不是刚刚聊了几个小时吗,但她未多想,答应着“好呀,以后有空咱俩再好好聊聊”,就匆匆离开了。

当时的张莉一定想不到,这竟是此生与好友的最后一面。

没过多久,远在加拿大的张莉得知陈晓旭去世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雳。

这时她才明白,分别时陈晓旭的那句话充满了留恋和不舍,只是自己完全忽略了,酿成了一生的遗憾。

她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一定会留下来好好陪着晓旭。”

可斯人已逝,再无归期。

再回忆起那一天时,张莉慨叹:“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

生离死别总叫人意难平,无论如何念念不忘,也不会再有回想。

人生无常,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注定再好的关系,也难敌现实的磋磨。

也许是忙碌让曾经的置顶聊天,如今已断了联系;

也许是差距让曾经的秒赞朋友圈,现在却无暇顾及;

也许是距离让曾经的形影不离,最后分道扬镳……

年岁渐长才恍然醒悟:原来我们都高估了来日方长,也低估了世事无常。

因为,来日方长未必有来日,后会有期可能也无期。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后会无期结局

本文来自作者:科技攻略,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791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