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泉州仍保留着当年“刺桐城”的风貌。

我们来看看元代商人马可·波罗是怎么描述当时的泉州的:“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在他眼中,泉州堪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为宏伟繁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大港”。

当时的泉州市舶司就设置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负责海关、招商、外交等事宜。在10世纪(宋朝)到14世纪(元朝)这数百年间,泉州港一直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往来,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输入国外的香料、药材和珠宝等,就连郑和下西洋,也是从泉州港出发。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厝和番仔楼。/图虫创意

在晋江城区的发源地——五店市,明、清、民国时期的各式建筑矗立于此,南音、木偶戏、高甲戏在此流传,虽以“中国鞋都”闻名,但晋江从未失去它该有的底蕴。

吃在晋江

沙县把闽南的好吃传开了去,但闽南的好吃又怎会只一种?海蛎煎、土笋冻、面线糊、鸭肉粥、沙茶面、四果汤、芋包……好吃程度完全不亚于隔壁潮汕。

而晋江味蕾,也丝毫没有让人失望。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靠海吃海的晋江,美食丰富。/ 图虫创意

一碗壶仔饭,足以让晋江好吃的名声传扬开去。将腌制好的五花肉、香菇、虾仁、海蛎干均匀地铺在陶罐底,再将炒熟的糯米放入,懂行的人会再加一勺壶仔饭的灵魂——经过数小时熬煮的大骨汤,一起蒸熟,再把蒸好的壶仔饭倒扣在大碗之中,撒上葱花、花生米,那混合着肉香、糯米香的壶仔饭便好了。

舀一勺送入口中,那花生、虾米的香味细细在口中铺陈开来,难怪晋江人走得再远,也被这口壶仔饭香得魂牵梦萦。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壶仔饭,给香迷糊了。

晋江靠海,对于海鲜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海蛎煎,与潮汕的蚝烙相似,用番薯粉浆把海蛎、鸡蛋和香菜包裹起来,在锅中铺平煎成饼状,蘸上甜辣酱或酸甜酱食用,酸酸甜甜的口感正好中和油煎的腻口,酥脆焦黄的外皮丝毫不影响海蛎的鲜嫩,一口下去,又香又脆。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海蛎煎。

东临台湾海峡的深沪镇,可谓“晋江舌尖上的代表”,不仅出了壶仔饭、海蛎煎,就连鱼丸、马加羹和拳头母也是一绝。

深沪镇人做鱼丸可是不惜成本,得用鳗鱼、马加鱼等上等鱼肉混合地瓜粉搅拌而成,吃起来筋道又鲜美;而马加羹则是由马鲛鱼、地瓜粉制作而成的一道羹汤,勾芡过的汤底与鱼肉完美融合,鱼羹身在汤中却不失Q弹爽口;拳头母就更是筋道十足了,这道由猪瘦肉和猪肉筋制成的小吃,本意只是不想失去嚼不动的猪肉筋,没想到做成丸子反而成了炫完一个又一个的拳头母。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的鱼丸和鱼羹。

晋江还有许多不得不尝的小吃,比如红遍闽南的土笋冻和面线糊。晋江安海的土笋冻可是有来头的,《闽中海错疏》有言:“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土笋只生长在入海处咸淡水的交汇处,晋江三面环海,出于安海镇的土笋鲜嫩肥美,在美味的诱惑下,土笋冻已经越来越普及。

而面线糊作为闽南名小吃,在晋江的街头自然不少见。面线糊本就起源于泉州、漳州、厦门一带,糊而不烂是其精髓。好的面线糊,靠的是那一碗清糊,用虾、蚝、蛏熬煮,里面凝结着细面线,筷子是夹不起来的,得用勺子一口下去,鲜香滑嫩。吃面线,也是自选配料的,醋肉、大肠、鸡腿、海蛎、鱼丸,不同的肉香带出面线不同的风味。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土笋冻和面线糊也是晋江必打卡项目。/《福州好吃记》

要吃硬菜,晋江也是有的。姜母鸭、捆蹄、牛肉羹,尽显闽南风味。姜母鸭,姜和鸭都是这道菜的主角,它们性味互补,秋冬进一道姜母鸭,瞬间寒气尽祛;而捆蹄则是安海镇的“老演员”了,选用带蹄的猪前脚,剔掉骨头,放上高粱酒、酱油、糖等腌料,用纱布包扎蒸煮而成,切片食用,回味无穷。

当然晋江的好吃不止这些,肉粽、鸡卷、菜包粿、润饼菜……晋江在“鞋都”之外,也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人文和底蕴。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晋江人过着“平平无奇”好吃又富足的日子。

本文来自作者:爆点游戏社,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552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