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灵运—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文钟百超

谢灵运,绝非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描写山水的诗人。他凭什么一跃而成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诗经》描写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诗句俯拾皆是。《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周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周南·殷之雷》“殷之雷,在南山之阳。”这些诗句同样是描写自然景物,既能营造诗歌环境,也能起到比兴作用,进而深化主题,寄托人们的情思。可是,这些诗不能称为山水诗。

《古诗十九首》也有很多诗句是描绘自然景观的。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但这些诗仍不算作山水诗。

永初元年(420),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任太子左卫率。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任永嘉郡太守,当时正好三十七岁。他曾自负地宣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如今正值意气风发之际,却被贬至永嘉,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永嘉之贬后,他怀着满腔的悲愤,纵情山水之间,并进行大量的诗歌创作。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如同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样,绝不是因为喜欢山水田园,乘兴赋之而成,而是跟作者的个人命运和政治遭际息息相关。对于陶渊明来说,如果没有辞去彭泽县令这一事件,也许就没有田园诗。同样,如果没有被贬永嘉太守这一不幸,谢灵运也不可能创作出一系列的山水诗。因此,被贬永嘉是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客观原因。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谢灵运遍游了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形胜,从不同角度描摹了自然景物,除了寄寓个人情感外,还阐发了一定的玄理。不经意之间,谢灵运以其寄情山水、逸兴壮思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和领域,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

开头两句点题,交代出游的线路以及当时的心情。“拂衣”,说明心情轻松,“缓步”表明意态从容。次四句,写站在白岸亭所看到的景物,目光由近处慢慢移向远处。近处是一条溪涧,细细的溪水潺湲地流过密石;远方是高峻的山峰,林木稀疏。山色的空翠,难以言说,倒是渔者之乐,可以高曲一歌,这是从视觉上进行描写。“援萝”以下四句,前两句写步出白岸亭,攀援着山间的藤萝,慢慢来到青色的山崖下,并描写了当时的心情,感到自己与春天融为一体。后二句补叙快乐的缘由。如果说,空翠难以明言,那么,听到黄鸟和鹿鸣的叫鸣声,应该是可感可亲的,这是从听觉上进行描写。诗的最后部分是悟理。听到黄鸟和野鹿的啼鸣,不禁让作者想起了《诗经》的《秦风·黄鸟》和《小雅·鹿鸣》这两篇诗。这一悲一喜,正好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荣与辱,穷与达,不过是一念之差,何必受此影响心绪。不如抛弃功名利禄,坚守朴质。“抱朴”出自《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上三首诗,我们看到谢灵运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景物是思想、感情、哲理的主要来源,情出于景而胜于景,理融于情而深于情,景、情、理浑融一体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这种丽构,让我们在欣赏美丽景色之余,体会作者的心绪感情,以及从山水情怀所阐发的哲思。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2、善于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

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指出:“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有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谢灵运才华横溢,但他的理想和那个时代却格格不入。象他那样的壮士郁郁不得志,终归是要有排遣的地方。他转而将文思寄托于自然山水,诗里有着飘逸的韵味和奇妙的志趣。他描写的事物,巨细无遗,上至天,下之海,一草一树,绝不遗漏。但他岂能是把玩景物,也是以此发泄心绪。往往描写景物时,难免有所比兴托喻。因此,谢灵运的快乐,不单独体现在章句里。

白居易对谢灵运确实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人,怀才不遇,见而不用,空有一身抱负,真是徒唤奈何。因此,谢灵运纵情山水,也只不过是感情的宣泄而已。他喜欢做这样的诗吗?显然不是出于自愿。“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真是一语道破。

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灵运的诗说:“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所谓“以意为主”就是把立意,如确立主题、意境,作为构思的制高点。“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指的是创作的意趣,或者表现于作品中的神韵,理趣,境界等。谢灵运取势的方式很独特,在宛转屈伸之中表达其意蕴。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登池上楼》)

潜虬在渊,依然一展雄姿,飞鸿在天,志在远播声音。一向自负的谢灵运,却愧对天上的飞鸿,也羞见深渊的潜龙。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想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求退隐耕田,却又力不从心。为什么?被人排挤,贬谪永嘉,这不啻是从天上掉到地下,叫他怎能接受得了。但又不得不屈从现实,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赴任。经这一打击,居然久病不起。其实,这哪里是什么病,只不过是心病而已。估计也不会处理公务,每天就蒙著被子睡觉,哪里有心思去关心季节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听见流水波动的声音,看见远处巍峨高峻的山岭。此刻才发现,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目睹这一切,想起了《出车》这首豳诗,以及《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于是,满怀忧伤起来。一个怀抱政治理想的士人,离开政治权利中心,辜负平生所学,怎么会不觉得孤独和抑郁呢。因此,谢灵运借“潜虬”“飞鸿”自况,曲折表达希望自己能够像潜虬和飞鸿一样,实现叱咤风云,翱翔天空的理想。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

诗开头四句,作者将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刻雨后天晴,夕阳西下,乌云散而又复聚。密林的清秀还依稀可见,太阳在远峰徐徐下降,只剩下一个半圆。“久痗”二句,说明作者当时的困顿,时逢黄梅时节,心情抑郁,羁留在旅馆,只能临窗远眺郊野的岔路。“泽兰”二句,描写看到的景物,泽畔茂盛的兰草和绽放的荷花。“未厌”四句,触景生情,作者不免感慨万千,这么美好的春色尚未尽情欣赏,却感到时光已经在移动。于是,睹物思人,想到自己,头发已经发白,像蘩星那样垂下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慨呢?原来是“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只要孤芳自赏,但是,谁是知己呢?没有。这才是人生的悲哀之处。怎么办呢?唯有“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乘着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也许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归宿。

借景消愁愁更愁,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真意之所在。“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欣赏自然景观只不过是一时的放浪而已,实际上却是心事重重,挥而不去。“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因而,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必须跳出章句之外,才能发掘他内心的世界。

景物的描绘,一方面体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天才般的表现力,但更重要的是,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政治与山水结合起来,也许正是他的山水诗派的一个特色。中国历史上有理想的士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借景抒情是一种感怀和宣泄的方式,谢灵运也一应如此。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钟嵘在《诗品》对谢灵运的诗歌有这样的评价:“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谢灵运的诗歌源出曹植,又间杂张协的风格。在创作手法,崇尚描绘景物,形象逼真,然而笔墨飘逸放荡不羁,颇有繁缛芜杂之嫌。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起首二句概述早晚气象,总写山水,大气磅礴,视野开阔。“昏旦”浓缩一天的时间,“山水”总览天地自然万物。气象万千,清晖万里,何等壮观。

“林壑”以下四句,详写景物。林峦山壑,在夜幕之下,渐渐褪去;天上的云霞,在雾霭的笼罩下,慢慢收敛。湖中碧绿的芰荷,挨挨挤挤,层层叠叠,互相映照;菖蒲和稗草,伫立水中,互相依倚。“敛”和“收”字准确描摹了林壑和云霞此刻的基本特征。“迭”字生动描写了芰与荷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情景。“依”字道出了菖蒲和稗草之间,彼此相拥,互相依靠的景象。

这首诗,在取景上,视角开阔,大小景物选择得当,但都极具代表性。在笔法上,描写细腻,用词精妙,生动贴切,体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该诗发端即点题,介绍出发时间和线路。一早从阳崖(南山)出发,太阳下山时抵达阴峰(北山),并在那里落脚憩息。次二句介绍旅途过程,先是乘舟,继而舍舟,然后持策步行,最后达到山顶。“发”,“憩”,“舍”,“停”四个动词,生动地勾勒了整个行程,言简意赅。“眺”,“倚”二字尤为潇洒跳脱。站在高处,倚着松树,远眺蜿蜒曲折的沙洲,该是多么的惬意。一个行程,由六个动词予以概括,可谓出神入化,画龙点睛。也说明谢灵运在语言的驾驭艺术上极为高超娴熟。

从“侧径”到“天鸡”这十二句,状摹自然景物,取景上由近及远,先写侧面的小径,然后把目光移向远处湖中的沙洲。“窈窕”本指身材姣好,美丽贤淑的少女,这里用来形容小径。“玲珑”本是精巧细致,娇小灵活之意,却用来形容沙洲。一则说明小径和沙洲确实是小,二则也说明作者对这两者的感情。紧接着,目光下移,看到高大乔木,枝叶纷披。忽然听到响声,抬头聆听,原来是从山沟里传来淙淙的流水声。再细看,只见沟壑里,巨石横立,把流水一分为二。但是,由于林深树密,几乎看不到溪流。接着,目光再次转移到湖面,只见湖边的竹林里,新长出的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湖中的嫩蒲也开始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同时还看到,海鸥在湖岸边嬉戏,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里,动静描写和视听描摹结合,有声有色。好一幅春色融和的湖中春景图。“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虽然镶嵌在中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实际也对整个景色的一种总体描摹和概览。方东树评谢诗曰:“唯其思深气沉,风格凝重,造语工妙,兴象宛然,人自不能及。”(《昭昧詹言》卷五)通过此诗,可见一斑。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灵运,出身士族高门,祖父谢玄,官至车骑将军,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战败前秦,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而且“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谢灵运也曾自负地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不管如何,家学渊深、灵根早种,是谢灵运成为诗歌巨人的重要因素。

虽然出身名门,腹有诗书,但仕途坎坷。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宋元嘉十年(433)以“谋叛”的罪名诛于广州,年仅四十九岁,令人不胜唏嘘。

由于仕途的跌宕起伏,谢灵运常常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探幽寻静,求得摆脱政治上的烦恼,也许正是遭遇这样的命运,造就了他的山水诗,从而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诗人不幸诗歌兴,历史再一次在谢灵运身上得到验证。江山依旧,斯人已去,临川之笔,曾令山水添色,日月增辉,引领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一代又一代伟大诗人。如今,这临川之笔,盼能依然可以启迪后人,光照诗界,再造群星灿烂。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个,为什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本文来自作者:seo优化技巧,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549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