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提酒词怎么说又大方又简单

酒催诗文成。在酒的作用下,人的大脑皮层兴奋,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文人在这种状态下,往往灵感丛生,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苏轼对酒激发灵感的功能相当认同,他有诗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更是把前人“文章本天成,妙手自得之”的句子演化成自己的理解:“文章本天成,饮酒自得之”。

酒和文人的关系,似乎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一对老友。酒催发文人写作的灵感,文人在字里行间又用赞誉有加的方式回报酒。这种关系反映在宋朝,就是当时的文学大家往往同时又是酒文化史上的名人,如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饮酒哲学、风尚、酒道精髓等方面深刻影响后世的文人和文学,在酒文化史上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

苏轼,堪称通文达艺的文化巨匠,在诗词、散文及书法、绘画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旷达无比的胸襟,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更是被后世文人视为典范而极力推崇。

苏轼出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他也从小养成饮酒的习惯。苏轼曾对人说,自己每天都要饮酒为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虽然好酒,但苏轼的酒量并不大,自述不超过五杯。他深识酒的妙处,但也不提倡魏晋、唐朝时濡首腐胁、颠倒狂迷的饮酒风尚。

苏轼同样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到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体会到酣畅的滋味,这种滋味甚至比他本人还强烈。

苏轼一生大多在地方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正如他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那样。每到一地,他都要去品尝当地的特色酒,品酒之余,常常乘兴赋诗作文纪念,现留有一百多首与酒文化相关的诗词,在其诗词中提到的各地名酒达五六十种之多。

工作提酒词怎么说又大方又简单

羔儿酒,又称羊羔酒,宋朝名酒,是用糯米和肥嫩羊肉加酒曲酿制而成,酒色白莹,饶有风味,并且有补元气、健脾胃和益腰肾之功效。苏轼品尝羔儿酒后,在《二月三日点灯会客》一诗中记录下来:“试开云梦羔儿酒。”

碧香酒,北宋风行的名酒,酿酒时加入碧桃花瓣而成,色浅黄,香淡而清,杭州、宁波等地是此酒的著名产地。元丰八年,苏东坡途径密州,品尝到了驸马王晋卿家所酿的碧香酒,又将酒送与州学教授赵明叔,并赋诗记之:“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不学刘伶独自饮,一壶往助齐眉饷。”

竹叶酒,唐宋是即为流行名酒,苏东坡多次品尝过,诗文中有“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之句;另有《竹叶酒》诗曰:“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热,犹似汉江清。耆旧人何在,丘坟应已平。唯余竹叶在,留此千古情。”

黄柑酒,始创于北宋,用黄柑酿制而成,出产于苏州太湖洞庭山,故又名洞庭春色。苏轼对黄柑酒十分偏爱,在《洞庭春色》中用“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瓶开香浮座,盏凸光照牖”的句子来赞美黄柑酒。

苏轼在为官各地时,对各地酒文化也有较深的研究,写有《东坡酒经》,总结其所处时代以前的酿酒经验,成为古代酿酒的重要文献之一。他每到一地,喜欢向友人索求酿酒配方,仿酿名酒,亲自实践酿酒之乐。根据苏轼的诗文所记,他晚年曾亲手酿造过东坡蜜酒、真一酒、桂花酒、万家春、罗浮春等十余种名酒。如真一酒,是他在岭南酿制的家酒,他夸赞此酒“酿得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待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又如天门冬酒,乃苏轼谪居海南时自酿,他作诗云:“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又云:“天门冬酒酽又香,三杯已足润枯肠。”

欧阳修以“醉翁”最为人熟知,可见他和酒也有脱不开的关系。欧阳修四岁丧父,寡母教他读书学习。家境贫寒,没有钱买学习用品,母亲就在地上用芦苇教他写字。二十岁后,他在宋仁宗天圣八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后累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为人正直敢言,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他发出改革呼声,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庆历三年,有志于改革的宋仁宗,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担任谏官,欧阳修就属于其中之一。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欧阳修在文学方面大力提倡文学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风格平易流畅,长于以情动人。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几次受到株连,屡受政敌打击被贬官。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描写的是自己政治上失意,任滁州知州时,政简年丰、与民同乐,放情于山水之间,觥筹交错、纵情游宴的情景。

因为喜爱与好友饮酒而又量少易醉,欧阳修自号“醉翁”,他将对酒的深刻理解述诸文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全文几乎全用“也”字收束句尾,一“也”到底,颇有饮酒至酣畅之时的淋漓之风。无酒,便没有这篇千古绝唱;无酒,便无法藏纳心中的山水之乐。天有乐地有乐,山有乐水有乐,官有乐民有乐,皆因为有酒。此情此景,可以看出酒在欧阳修的胸襟中,有着多么广阔的含义。

欧阳修与友人泛舟西湖之上,曾写得一首《采桑子》词:“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彩绘的游船载着美酒,正和西湖的美景相映成趣。听着急管繁弦演奏的音乐,朋友之间行令饮酒,互相催促。此刻一醉方休丝毫不必担心,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任船漂游,任人醉眠。船在水上游,云影在船下走,天空和湖水一样清澈明净,在俯仰留连间,在醉眼朦胧中,甚至分不清哪个是天,哪个是水。欧阳修又一次把酒和大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他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姬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由此可以看出,酒在欧阳修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继承者,并有所发展,酒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有着和苏轼、欧阳修不完全相同的意味。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北方的金国和南宋既不断开战,又时时议和。与此相联系,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两种势力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辛弃疾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六百二十多首,数量之多,质量之优,雄冠两宋。因此有人评价: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苏东坡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人比较他们说,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论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由于辛弃疾被迫长期在乡村隐居,所以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入词,使词作中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沁人的泥土芳香,这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而且经常酩酊大醉,他自述“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

辛弃疾的酒词,有时充满幽默和生活的趣味,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有时展现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潇洒,如“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

工作提酒词怎么说又大方又简单

从总体而言,光复故土的家国情怀,是辛弃疾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辛弃疾的词作里也得到充分的表现。一首《破阵子》词,表达他梦寐以求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借酒本可消愁,一醉万事皆休。可是辛弃疾喝醉了酒,愁也未消。他挑亮了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如何用它斩杀来犯之敌。在睡梦里,他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八百里军营,将士们欢欣鼓舞,分享将军发给他们的烤肉。军中演奏起雄浑悲壮的军乐。此时正是秋高马肥之际,沙场点兵,不出击敌人更待何时?

战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般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霹雳。能够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都能彰显的功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当辛弃疾从梦中醒来,想到自己已然白发丛生,不能报效朝廷,壮志未酬,心中的不甘和愤懑便一起迸发。

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辛弃疾报国无门,只能感叹冷酷的现实。他四十岁刚出头,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满腹的救国抱负不能实。正人君子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却气焰嚣张,心中积愤也只能靠酒来抒发。

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他们身上都有着典型的士大夫气质,视天下事为己任是他们的共性,不同的遭遇中,他们的个性表现也不尽相同。他们和酒的关系,是宋朝文人和酒的关系的典范,他们告诉世人:亲近酒,爱酒,最理想的状态与酒量无关,与在何时何地无关,酒不是沉溺之物,而是抒发胸臆的路径。酒里有情感,有关怀,有志向,有理想,有格局,有天地,怎么对待酒,就有怎样的胸怀和人格。

本文来自作者:seo优化技巧,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533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