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的基本内容,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感悟

教育观的基本内容,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感悟

一、阴阳学说

1、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生之本,本于阴阳”,着重强调了人所经历的各种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其根本就在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就人体的生命活动而言,《内经》分为了阴精和阳气。阴精者,指人体的生命物质及其所想成的形体组织,如皮、肉、脉、筋等皆属于阴;阳气者,代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表现,如元气、卫气、脏腑之气及神志等。总之,人的生命活动建立于阴阳的对立消长、互根互化、协调统一之上,故《内经》常以“阴阳和调”“形与神俱”来概括人正常的生命活动。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所强调的就是阴阳和调的内容,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者,阴阳双方在势力上相持、平衡,《素问·调经论》说,“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平人,即我们所追求的健康无病之人,《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阴阳恢复平衡的治疗之基本原则。二者,阴阳双方之间始终在互根互用、协调配合的关系中运行,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等,均较为明确的阐述了这一关系。三者,阴阳双方在运动基础上循环、顺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阐明了人体阴阳之气的输布规律。《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以营卫的运行特点侧面反应了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特点。

3、阴阳离决,生化息已

《内经》认为,生命活动的终止在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恶化到极点所出现的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的“亡阳”或“亡阴”的危急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分别提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和“器散则分之,生化息已”,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一致强调阴阳调和,但在二者离决之时,一般指的是阳气离开了形体,《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内经》指阳气视为生命活动的代表,称之为“生气”“人气”,并有生阳和死阴的说法,所以应该注意鉴别,不可忽视。

二、脏腑学说

1、五脏之整体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这是内经对于五脏下的定义,《素问·宣明五气》曾明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众所周知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而五脏又对着三大要素的化生藏蓄、运行和功能的发挥有着主导作用,所以可知五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五脏的重要地位不仅仅局限于他们本身的生命功能,更加侧重于它与其他的内脏器官组织的密切联系,即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即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协调的五大功能系统,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稳定有序的进行。

2、六腑之传化

五脏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趋于主导地位,但他们的功能必须经过其他内脏组织的协调和配合之下完成,其中以六腑的功能尤为突出,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对六腑予以解释,并在《灵枢·本藏》提出:“六腑者,所以传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也”等,均表明了六腑之功能为受纳和消化水谷精微并将水谷所形成的精气、津液输布于五脏,将水谷之残渣肥料多以二便予以排出。

3、奇恒之腑之辅助

《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这六者均藏蓄阴精,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及五脏重要,他们不传化物,藏而不泄,又不同于传化之腑,因此称之为奇恒之腑。

此六腑虽未像五脏有主导之作用,又无六腑之传化之功,但他们各自承担着自己的生理功能,是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他们的协助起到补充作用,对于以五脏为核心的生命功能活动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因此应予以重视。

三、精气神学说

1、精者,基础也

精是气和神的物质基础,广义之精指精(狭义)、气、髓、津液等,其功能可规划为四点:一者,孕育新生的原始物质,如《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二者,营养全身各部分生命功能的基础物质,如《灵枢·营卫生会》:“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腿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三者,神志之基础,精盈则神旺,精衰则神疲。《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四者,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和抵御病邪的重要基础。

2、气者,运化也

古代哲学之“气”指构成宇宙运行不止的微细物质,内经将其引入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并在论述中将其分为物质之营气、水气等,功能之卫气、脾气等,或物质功能,二者并存之为真气、卫气、邪气等。

气之来源有三:一者受之于父母成称为先天之气,如《灵枢·制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二者来之水谷运化之脾胃称之为水谷之气或卫气。”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三者,为吸入之自然清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3、神者,调控也

广义之神指人所特有的高级生命功能——神志,内经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为五脏所主,而心则是最高主宰。《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合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可见神能摄精神,调情志,对生命的协调、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狭义之神指人在生命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从不同的程度来说可以反映人的生命健康,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提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要求我们注重理色脉而通神明。

四、经络学说

1、营养之传输

人体中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为精和血,如何才能让精血等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为我们所有,便离不开经络。《灵枢·经水》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从中可得经络系统的运化功能十分重要,为我们人体所必须。

2、能量之散布

人生活发展之能量,在出生之前来自父母,但出生之后则主要来自于水谷精微。《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可知人的真气是通过经络传布,所以真气即经气。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轻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体。”说明水谷之精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经脉经络来输布人之周身,从而发挥其温化濡养的作用。

3、信息之传递

经络在人体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体系,将人体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连为一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所以人从上至下经络无处不在。

总结:《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并在工作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予以升华。

本文来自作者:常悦销售向薪力,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512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