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火炬手李剑叶:举着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

2月2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开启,本次火炬传递活动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为期三天,总计约1200名火炬手参与这一活动。冬奥会火炬手来自各行各业,大多在本系统、本领域取得杰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了火炬手之一、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李剑叶,2月2日他在北京完成了他的火炬接力。同时他也是本届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

火炬手李剑叶:举着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感觉很不一样

李剑叶在北京冬奥公园火炬接力。受访者供图

紧张、激动、完成使命

给其火炬手上科普课

新京报贝壳财经:这次你作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跑的是哪一段路程?什么心情和感受?

李剑叶:我是第142棒,在北京冬奥公园接力跑的,跑了有几十米的路程,感觉时间挺短的。今天在冬奥公园总共有300多人参与火炬传递。

我觉得能参与进来还是很激动的,特别是因为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拿着自己设计的“飞扬”来跑,还是有比较不一样的感觉的。我前面这一棒的火炬手是女子重剑的世界冠军孙一文,后面这一棒的火炬手是北邮的教授张平院士。

跑之前我还有一点紧张,因为确实没有参与过这样的一个火炬接力。也有一些简单的培训,讲一下怎么样去交接火炬,交接的时候可能还有一些小小的庆祝。很多火炬手从来没有见过实物的“飞扬”,我还给他们“上了一课”。跑完之后感觉完成了一个比较有使命感的事。作为阿里巴巴的火炬手,我觉得意义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其实在整个火炬手里面来自科技互联网界的人士应该是比较少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是什么时候给他们上这个课的?

李剑叶:是到了冬奥公园入口那个地方,大家的火炬都分发到手里,然后大家都会拿出来观赏,都觉得非常好,同时他们会问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以及都用了什么材料等。我就给他们讲“飞扬”设计的含义,材料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平常有哪些运动习惯?这次火炬接力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剑叶:我喜欢羽毛球、足球(主要是大学时候每天都踢),火炬接力之前还一直很忙,只能见缝插针的多散步和慢跑。火炬接力的前一晚,我特地穿上火炬接力服装和鞋帽,在集结地北京会议中心内慢跑;同时在交接准备的时间里和前后棒商量交接的庆祝仪式。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理解的奥运火炬代表着什么?以及传递火炬的意义是什么?

李剑叶:火炬传递是奥运会由来已久的传统,很多届奥运会都有这个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传递希望和光明。特别是在现阶段疫情以及各种困难的情况下,传递光明、希望、力量和快乐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火炬本身的设计也是国家文化,城市主办地风貌,以及当地人民精神面貌的呈现。历届的火炬,大家都会关注和讨论。以2008年的火炬为例,它本身卷轴的概念,以及祥云纹样等元素,都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里面。而今年冬奥会的火炬有更多科技感元素,比如3D编制的碳纤维的外壳。还有氢燃料的使用,它是零碳排放。所以能够让整个奥运更绿色,更科技。我觉得“飞扬”本身也是有点儿面向未来的,比较有未来感和活力的这样的一个新特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这次跑完接力之后,你如何处理你手里的这支火炬?

李剑叶:跑完这次接力,我会好好珍藏这支意义特殊的“飞扬”火炬,这是这一次如此特殊的设计项目、设计经验的完美鉴证。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关于这次北京举办冬奥会有哪些感想?有哪些观看计划?谈谈你所理解的奥运精神?

李剑叶:我觉得主要是全球疫情的当下,人们需要一场聚会、一场盛会去重新出发,这也是我理解的“一起向未来”的内涵,这场盛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向世界展现了独具文化魅力的主办城市-北京。

有关冬奥赛事我比较关注的是中国的短道速滑队,特别是最近涌现的90后00后的运动员,这些年轻人将展示新一辈中国人的活力和风采。

而我理解的奥运精神就是在公平团结的竞争气氛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为自己和世界带来欢乐和感动。火炬的设计过程也是在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的创意、想法,最后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高度,完美的契合了奥运精神。

火炬手李剑叶:举着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感觉很不一样

阿里巴巴设计团队设计的“飞扬”火炬。受访者供图

“双奥之城”理念打动组委会

火炬更像是一个“礼器”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既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又正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是一个“双奥人”,“飞扬”的设计怎么样更好的体现传承?以及北京的双奥之城?

李剑叶:最开始我们入围的那个方案,是一个飘带卷曲而上的动态形态,中间我们做了一个陶瓷燃烧的芯,那个形状和08年奥运会的主火炬塔有点类似,后来发现我们入围是和这一点有关系的,因为在所有的征集方案里面,体现双奥之城理念的设计是比较少的。

后来组委会特别要求我们把这一点给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主体上做了一个祥云到雪花的渐变,其中祥云也是从一个非遗工艺里面提取出来的,雪花则是剪纸状的,也是正好因为冬奥会在春节办,春节期间我们会贴很多那种剪纸类的东西,所以这些都是有这个含义在。

我觉得一个是主体形状和08年主火炬塔有关联,第二个就是图案上的传承和创新。然后颜色也有关联,08年的主火炬塔和祥云火炬也都是银色和红色,“飞扬”用的也是银色和红色,不过现在是红色渐变到银色,看起来会更现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火炬主体中空开放的设计蕴含着什么理念?飘带形象代表着什么?其他还有哪些理念?

李剑叶:中空开放其实有两个维度。首先中空开放等于我们的火炬不是那种传统的筒形火炬,我们是把燃烧放在两个飘带的夹层中,火炬上面本身也是打开的。这种开放的形状就比较契合《道德经》里面讲到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人比较关注空这个维度,包括中国传统的审美里面,写书法的时候讲究布白,中国画可能有很多空旷的部分,而“空”和“实”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其实是完成了中国式的一个审美,把中国式的审美更加抽象化了。

很多人看到这个造型会有很多想象,像书法,像红旗漫卷,又像赛道,或者说能看得出来,它比较有速度感,冬奥的项目一般会更快,所以我们会把这种更动感的感觉放到整个火炬中来。

飘带这个元素作为这次冬奥会整个的视觉景观,很多地方都有,包括冬奥会的会徽,也是像彩带飞舞的感觉,另外还有冰丝带。飘带这个东西和原来的一带一路、连接开放或者沟通等也都是有关联的。

火炬在整体的动态上和08年也不太一样,它是有点螺旋向上的样式,也是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发展上更上一层楼,08年比较平和一些,这两个火炬的精神面貌是有点不太一样。

主体的银色和红色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也温暖了全世界。自下而上,内外双层结构如丝带飘舞,最后和飞扬的圣火融为一体。动感、飘逸的红色线条围绕着火炬上下贯穿,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力量。

另外,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就像握手一般,这个既是设计上的巧思,又象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北京2022年冬奥愿景。也希望人类可以联手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挑战,一起携手战胜逆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设计师,从摩托罗拉到飞利浦,还有更早之前的一些汽车工业的设计,包括后面到锤子科技任职,设计过很多产品,那么设计冬奥火炬被选中之后和之前设计工业产品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李剑叶:我觉得火炬这个产品更像是一个“礼器”,而我们平常做的产品就是一个用品,礼器和用品之间还是很不一样的,它承载的文化含义会更多一些,包括它必须要在像冬奥会这样一个国际盛会上面展现现代中国的一个精气神,所以这两类产品的设计难度以及看重的点还是挺不一样的。传统工业设计更多会注重商业上的一些考虑,包括产品的差异化、成本、功能怎么样去实现等。

当然火炬本身也有很多体验功能上的要求,比如说当时组委会要求火炬能够耐10级大风大雨,能够燃烧5、6分钟,同时我们也希望它能够耐摔等。作为一个礼器,它能够被解读的东西要特别多,它不能是一个比如说很简单的形状然后能燃烧就可以了。所有人看到它的时候,要想象到它是在中国的一场盛会。其次,我们也是希望它们比08年的时候更年轻、有活力更自信一些,因为现在的中国从08年到现在经过了14年的发展变化,现在这种民族文化自信的状态和以前是会不一样的。

比如像春晚里面《只此青绿》这样的节目,在08年的时候很难去想象。现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更理解、更热爱,而且能够把它拿来做一些更现代化的一个处理。

火炬手李剑叶:举着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感觉很不一样

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李剑叶。受访者供图

反复打磨了好多轮

从一片树叶找到灵感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最开始你们是如何参与到整个火炬设计中去的?

李剑叶:集团市场部有个同事,是08年奥运会的工作人员之一,对奥运会这块的事比较敏感,他之前看到冬奥的组委会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火炬的设计,就问集团里面有没有设计团队有能力和意愿参与这件事情,然后就找到了天猫精灵,我带的是有天猫精灵设计团队和阿里云设计团队,天猫精灵主要有工业设计这一块的能力,所以基本上这个团队的同学参与了,然后一路下来前后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

2020年4月份冬奥组委会开始公开征集设计方案,5月份我们开始投入工作进来,到了9月22日的时候,我们接到通知说团队的方案中标了,之后更多是跟航天科技集团以及中国石化去合作有关火炬里面的燃烧、材料,生产这些东西。差不多到9月多的时候,是工程实施的这一部分。到了12月份是定了样品。到了2021年的2月4日,也就是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时间点,发布了“飞扬”,从那之后,其实还有很多量产的一些工作,以及配套周边的产品活动灯、活动台等,都是我们团队来做的。总共应该有1200名火炬手,这1200只火炬量产的完成时间点差不多应该是在2021年的六七月份,基本上就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刚才提到2020年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然后递交了5个方案,9月份的时候被通知方案中标了,当时你中标的时候那一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李剑叶:当时也比较巧,正好在杭州,整个小组在开会,看上半年每个人的工作总结汇报。其中一个同事正在汇报,他做的大量工作其实都是和“花卷儿”(冬奥会火炬项目)项目相关的,然后我们另外一个同事就在钉钉上和我们说,我们的“花卷儿”出锅了。

当时还是很激动的。我就跟正在汇报的同事说,不用再汇报了,这个结果说明在工作上还是很出色的。当时是下午,我们就说晚上整个团队一块去吃饭唱歌,场地也订好了,结果又接到电话通知,说第二天要去和中石油以及航天科技集团开会,我们就又连夜从杭州赶往北京。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召集团队做设计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推陈出新,中间有哪些难忘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些核心的突破?

李剑叶:刚才这个片段也反映了当时整个项目的节奏是非常快的,工作量非常非常大。我们其实是凭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一些想法从第一轮进入第二轮,但是之后因为好几家单位都是非常有实力的,所以第二轮的时候,组委会要求我们在原来那个方案基础上再有一个突破,做出更好的方案,这个时候其实挺没有方向的。我们惯常来说一直做的都是工业设计,一些产品上面就不会有那么多文化层面的考虑,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了一个文化梳理,从各个维度去梳理2022年冬奥会中国可能对世界传递的一个信息,展现的面貌是什么样的。

先是会确定一些关键词下来,大概有了一些想法之后,就产生了比如像中国哲学启发出来的“中空”这样的概念,燃烧方式也确定了氢气。但是这些概念有了之后,到了形态阶段,就是造型上要怎么样才能够比较合适,以及有中国美感,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形态反复打磨了好多轮,每次去汇报,组委会那边也都觉得是好像还不够好,然后就否定,然后就回来重新弄,第二天再去,有很多熬夜加班。最后是到了8月底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快倒计时的时候,我们才从一片树叶上找到了灵感,然后就把整个形态做得相对来说更自由,更奔放,有那种生生不息生长的感觉。到了9月初定了下来,认为这个方案是OK的,我们才往下做模型,模型递交了之后,9月22日出了结果。

本文来自作者:运维笔记ywbj,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4385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