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为什么把清明节定为传统节日)

清明,既是一个物候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涵。

说它是物候节气,是因为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如北方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说它是一个传统节日,是因为它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奠性节日,其主要含义就是祭祖和扫墓。直到今天,清明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那么,原本是节气的清明是如何变为重要传统节日的呢?这得从它的前身寒食节说起。

早期寒食节的日期不定,大约在魏晋时期,寒食节固定在冬至后第105天,主要的习俗是禁火、冷食,以纪念介子推。曹操的《明罚令》中曾提到:“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由于寒食先于清明一两日,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便连在一起成为官方节日。成书于元和年间的《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载:“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可见那时的寒食和清明连起来已经成了七天的“小长假”。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诗中也可看出,那时人们已将两节混为一谈了。

到了宋代,清明不仅成了独立的节日,且承载了寒食和上巳节的很多习俗,包括上坟、踏青、宴饮等。特别是踏青郊游活动,远较唐代为盛。《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明清时期,清明节则成了春季最主要的节日。清明节的活动大体还是以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为主。《帝京景物略》载:“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此外,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条等习俗也十分盛行,清代的《坚瓠集》中就提到清明前后盛行荡秋千和放风筝。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民俗节日的清明,把节气和人文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共存的关系。

本文来自作者:zz1080,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806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