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三教九流三教指什么

今天我们常用“三教九流”一词泛称各类、各色人物或者各行各业,究其本意,则是指代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其中,“三教”指的就是儒家、释家、道家,而“九流”之语源自汉代,反映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格局。

殷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阶层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随着王室权力的衰微,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被打破,聚徒讲学渐成规模,各种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根据西汉末年刘歆的总结,“诸子百家”分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排除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实际从思想成就上来看,可称道者主要还是前四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效法三代先王,宗尚西周礼乐文明,推崇文王、武王、周公之德业。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外在规范是“礼”,要求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学说、行事记载于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的《论语》之中,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这部著作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哲思,给人以生动的启发。

孔子身后,战国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仁爱学说,他提倡“性善论”,呼吁统治者施行仁政、王道,大胆地发出了“民贵君轻”这一空前的声音。荀子侧重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并融汇法治的内涵,他认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必须通过“礼”的教化和“法”的惩戒,使之转化为善。

和儒家一起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的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代表作为《墨子》。墨家反对儒家竭力维护的宗法等级秩序,提倡“兼爱”,即用普遍之爱取代等差之爱;主张选拔贤人管理政治,是为“尚贤”;要求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并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墨家还注重逻辑和实证,“墨辩”与希腊的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世界古典逻辑的三大流派。

道家又称道德家,是以“道”为核心内容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老子有《道德经》五千言,篇幅短小,哲理深邃;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对立,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对立的方面转化,因此无论社会还是人生都要“无为”,只有“无为”方可“无不为”。庄子继承老子思想,更进一步地虚无和超脱,摒弃仁义礼智,向往物我两忘,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而言,道家的“出世”哲学与儒家的“入世”哲学两相交织——进可“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出世”,归隐林泉——构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法则。

法家学说兴盛于战国,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实行“变法”,让几个主要的诸侯国强大称雄;另一派以申不害、慎到为代表,讲究“循名责实”,用权术实现控制和统治。战国末年,韩非集两派之大成,建立起一套以集权专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实际上,自秦以降,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是兼综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的,“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上述四家之外,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同样有其理论成就。诸子百家在争鸣、驳难的过程中,实现着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的动态需要。伴随着天下大一统,早期思想学术资源的总体整合也最终趋于完成。

本文来自作者:央广网,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537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