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或数学家的小故事

胡明复(1891-1927),数学家,江苏桃源县(现泗阳县)。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1927年6月12日,在无锡溺水身亡。

冯祖荀(1880-1940),数学教育家,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以后,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

姜立夫(1890—1978),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人。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

钱宝琮(1892-1974)浙江嘉兴。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率先为大学师生和中学教师开设了数学史课程。毕业院校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工学院,代表作品:《古算考源》《中国数学史》。

陈建功(1893年-1971年),字业成,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教育家。

熊庆来(1893~1969),数学家。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他于1957年由巴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他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写成了论文《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该文中定义的无穷极,被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又称“熊氏定理”,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杨武之(1896-1973),原名杨克纯,号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亲。主要成就:数论研究。代表作品:锥数的华林问题。他是将近世代数和数论、西方现代数学方法引入中国的现代数学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位为中国数字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

曾炯(1897-1940)即曾炯之,数学家。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中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学者,其在有关函数域上代数的研究中获得重要成果,在代数、拓扑、泛涵分析的好几项工作被人称为“曾定理”,列入世界许多抽象代数教科书中。

苏家驹(1899-1980)数学家。号毓湘,湖南平江县三墩乡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现武汉大学)。中国系统研究《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等难题的研究第一人,并有所进展,留下大堆手稿。“华罗庚被荐入清华园,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苏家驹的文章起了特殊人梯的作用。 ”曾自以“终日作小事,把点线弧尽组方圆角;平生无大志,愿作XYZ尽变ABC”一联述怀明志。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人,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江泽涵(1902-1994),出生于安徽省旌德县,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最早的拓扑学家,中国拓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莫尔斯理论、复迭空间与纤维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许宝騄 (1910.09.01 – 1970.12.18),字闲若,数学家。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曾远荣(1903-1994)数学家。生于四川省南溪县。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曾远荣曾是国内《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的早期编委之一(1951年),中国数学会南京分会理事会副主席(1951年左右)。1956年去北京参加编制中国科学院十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同年冬和田方增、徐利治教授去苏联莫斯科参加国际泛函分析会议,曾远荣应邀在大会作了题为《广义逆算子的固有函数展开》的报告。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数学家。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毕业于剑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国际上“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数学科研成果均是以华氏命名的。

陈省身(美籍) (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193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193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代表作品: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

林家翘(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卢庆骏(1913-1995)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和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发表了数十篇有创新、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培养科技人才作出了卓著的贡献。60年代初开始从事导弹试验学,可靠性和精度分析工作,为之做了大量的奠基性的、开拓性的工作。在氢氧发动机研制中,这一项目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是中国航天战线上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段学复( 1914-2005),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解决著名的Brauer第39、第40问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代数李群方面,有限P群方面,在中国开辟了代数学群论等研究领域。

田方增,数学家。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在中国建立中子迁移数学理论研究组的主要学者之一。为发展我国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田方增是1947年秋考选为中法公费留学生的,赴法之前经反复考虑曾有进入拓扑群的研究之想法,但到法国后,被指定前往的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有关教授却与他想做的关系甚少。

徐瑞云(1915-1969年)女,数学家,浙江慈溪人。1936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7年去德国留学。在著名数学家(Caratheodory)指导下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函数论。194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仍在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浙江大学数学教研组组长。1953年到浙江师范学院任数学系主任。后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她担任过浙江省数学会理事、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曾是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徐瑞云从事分析数学的研究,特别擅长于三角级数论。早在40年代就在德国著名的《数学时报》上发表过三角级数的论文。

高扬芝(1906-1978)数学家,数学会女前辈。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上海大同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这些女性数学大师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共和国的数学体系建立和数学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然而,世人皆知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

赵访熊(1908.10.30-1996.11.29),江苏省武进县阳湖(今属常州市)人,中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和计算数学家。他是中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庄圻泰 (1909-1997)山东省莒县。中国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九三学社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复分析的研究与教学,在亚纯函数的值分布与正规族理论方面取得众多优秀成果。

柯召(1910年4月12日-2002年11月8日),字惠棠,浙江温岭人,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其主要从事数论、组合论和代数的研究,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

王湘浩(1915-1993)计算机科学家。今河北安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41年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4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指出格伦威尔定理中的错误并给予补充、证明,使之完善。六十年代初研究人工智能取得“广义归结原理”、“不取因子的归结方法”等重要成果。著有《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离散数学》等。

严志达(1917年11月1日-1999年4月30日),出生江苏省南通市,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长期从事李群、李代数以及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在特殊李群的拓扑、实半单李代数的分类理论等方面获重要成果,代表著作有《半单纯李代数表示论》等。

钟开莱(1917-2009 )出生于中国上海,籍贯浙江杭州,美籍华人,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华裔数学家、概率学家。他被世界公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概率学界学术教父”,代表作主要有《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

本文来自作者:科技无忧,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068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