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牛眼无色》

1936年的初夏,红楼的同学们毕业在即。哲学系的学生请胡适博士讲几句临别赠言之类的话。在胡博士看来,一间大学里,哲学系应该是最不时髦的一个系,但北大哲学系历来学生不少,这是他常常为之诧异的一件事。他想,哲学学生毕业做些什么事?能够做些什么事?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于是胡博士来给同学们讲了极为简短的几句话。他说:“一个哲学系的目的应该不是教你们死读哲学书,也不是教你们接受某派某人的哲学”。他借用禅宗的一位高僧的话,“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因此“哲学教授的目的也只是要造出几个不受人惑的人”。他告诫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胡博士送给同学一个小小法宝作为防身工具,这件法宝只是四个字“拿证据来!”。此外还有一个小小锦囊,里面装着这件小法宝的用法:“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胡博士最后说,必须自己能够不受人惑,方才可以希望指引别人不受人惑(胡适《赠言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纪念》,转自胡适《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2页)。

胡适先生的这一番话,言简意赅、用意深远,不止是对哲学毕业生的告诫,更是对大学造就何种思想品质的人的一种期待。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只有首先自己不受人惑,来日才能指导他人不受人惑。这番话即便时隔80年的今天听来,依然掷地有声,至少可以提示着大学教育不应遗忘和背离“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那场艰难的日出,避免被一切与现代法制文明和科学精神格格不入的蚊蝇叮咬。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胡适给出的锦囊妙计,显然带有实证哲学色彩。实证方法并非限于符号逻辑纯粹技术一域,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思想品质。“道不远人”!它强调的是一种观念,信念或理论,当且仅当被证实才可接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许多观念是被想当然地当成真的东西来接受的,只要仔细查验,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和混乱。在习惯上已被想当然接受了的观念中撒播存疑的种子,追问其依据的充足性,澄清模糊,还原事实,这是一种宝贵的思想品质。

我们拿一个从希腊怀疑论讲到17世纪经验主义,讲到今天实证主义哲学依然饶有兴趣的例子来说。比如,苹果看上去是红的,尝起来是甜的,闻上去是香的,摸起来是硬的,吃起来还是有声音的,我们便“想当然”地认为苹果只有这五种性质。但仔细想来,苹果真的只有这五种性质吗?证据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说,因为我们只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官,所以苹果只有五种性质。那我们接着追问,为何只有这五种感官?是上帝的恩惠还是自然的选择,让我们只有这五种感官,并恰好与五种性质相互匹配?或许我们再大胆假设一下,苹果或许只有唯一一种性质,因为我们有五种感官,把这种性质分离成五种性质来感受了,就像同一束光被多棱镜所扭曲折射那样;或许苹果远远多于五种性质,不过因为我们只有五种感官,只能接受这五种性质并形成五种感觉印象,而其他性质因为我们不具备接受它们的感官而与我们擦肩而过,于是就武断地认为它们就是“无”。假如有个天生的盲人,在他的世界里苹果肯定是没有颜色的。如果突然恢复光明,如果不让他摸,他会不会辨别色彩呢?会不是看出苹果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呢?巴克莱神父借用了当时的一位叫毛姆的人做的理想实验,给出的解释是否定的。他的理由是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及其他感觉符号是相互贯通的,色彩明暗对比是和触觉交织在一起,使明眼人可以通过视觉符号迅速唤醒曾经的触觉记忆,无需触摸就可以看出色彩对比,辨识出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但盲人天生视觉与触觉通道是不通的,所以假设只是看,而不去摸,是无法链接不曾建立的感觉记忆的(参见巴克莱《视觉三论》商务印书馆1952年版)。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因此,这些假设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们的证据,或证据不足,只是一个思想实验,所以我们对于类似苹果这样的外部实体本质上究竟是什么,只能悬而不断或停留在假设层面。

对于价值判断领域,理所当然的观念也许更多。比如,当有人声称民主是一种好东西时,我们首先要问,证据是什么?何种合理性?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好东西”?离开前因后果,离开具体语境,离开历史条件,做出某种东西绝对是一个好东西的判断本身也许就不是一个理由不充足的好判断。另外,我们还可以找出它不是个好东西的若干事例来建立相反的命题,从希腊直接民主的群氓躁动,到躲藏在理性女神背后罗伯斯皮尔的神经质般的血腥,再到当代川普式的种种嘴脸,不可胜举。但无论是正题还是反题,都由其存在的理由,问题在于辨析两者的理由的充足性。如果无法比较出结果,只能存而不论。真理是相比较而言的结果,并非自言自语、自娱自乐。

毕业赠言胡适(哲学系的学生怎样就业呢)

因此,任何一种观念,不管作为手段还是目的,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经受猜想与反驳的考量,这不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体现的真正精神吗?这不正是大学教育所必须倡导的心智训练吗?所谓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考的养成,当从“理所当然”的日常观念开始入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之有据,论由据出,一切都应归于胡博士的那四个字:“拿证据来!”

本文来自作者:科技无忧,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051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