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朦胧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朦胧诗

1.新时期初期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创作潮流。

2.代表作家:北岛、舒婷、顾城、江河、芒克等。

3.代表作品: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烟》《酒》

芒克《城市》《太阳落了》《天空》

北岛《回答》

顾城《生命幻想曲》

一、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及其意义

1.“看不懂”——“被反对”

正方: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是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即使是不好的艺术,也应当允许探索,何况“古怪”并不一定就不好。……鉴于历史的教训,适当容忍和宽宏,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的发展的。

反方: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2.朦胧诗的三个崛起

⑴谢冕《在新的崛起前面》

⑵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⑶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分别提出并探讨了如何理解认识朦胧诗,朦胧诗的诗美倾向,朦胧诗的创作实绩等问题。

3.朦胧诗意义的总结和肯定

⑴“五四”精神的全面复苏和回归

①“五四”朦胧诗对封建思想和国民性的批判,“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上实现了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

②围绕着朦胧诗展开的论争,其方式和氛围都与“五四”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

⑵朦胧诗由原来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了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⑶朦胧诗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二、朦胧诗的文学叙述

1.朦胧诗的价值被文学史肯定。

2.谢冕是最早对朦胧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

3.《在新的崛起面前》较早地从文学史意义上肯定了朦胧诗存在的价值。

4.最先在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章”的是《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

5.舒婷作为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原因,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⑴创作时间较早,在“文革”结束之前,经过了一个先在地下流行、再以非正式的方式发表、最后才公开面世的漫长过程,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对成熟的读者群。

⑵在创作时,没有想到要公开发表,所以没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作品大多情真意切,流露真情实感,与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形成较大反差。

⑶当时文坛太荒芜,所以作品一问世,立即显得光彩夺目,令人欣喜和震撼。

6.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

⑴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⑵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众多作家为舒婷辩护其不具有现代主义。

7.北岛

⑴朦胧诗最有分量、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⑵态度最为激进,思想最具有反叛意识,最容易引起争议的。

⑶最能体现这一代青年从迷惘走向觉醒后的精神状态。

⑷最能体现这个新诗潮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倾向。

8.北岛和舒婷表达方式的对比

⑴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于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

⑵舒婷[偏浪漫]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表现出内向的趋势,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北岛[偏现代]具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具有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了“象征——超现实”体系。

⑶舒婷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世界终将会是没好的;北岛悲观主义者,自觉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背在自己身上。

9.顾城“童话诗人”

10.北岛和顾城的现代主义倾向

⑴北岛接触有限却很有分量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顾城由于文革被下放,较少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⑵北岛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不肯远去,展现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顾城在经历对光明的寻找失败后,放弃对光明的寻找,以逃避的态度转而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美好环境。

三、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

1.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对东方传统痴迷

2.江河《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

3.杨炼,关于民族文化原始意象探索的一系列力作:

《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等大型组诗。

《自白——给圆明园废墟》最早显露出“寻根”意识的作品。

4.江河、杨炼的“转向”:“朦胧诗的余脉”和“文化诗歌热”。

5.“新生代”诗人的崛起

⑴“新生代”又被成为“后新诗潮”,也被成为“后朦胧”、“第三代”。

⑵代表诗人:徐敬亚、王小妮、高伐林

⑶在创作上比较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群体

①“后朦胧”诗人: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

②“第三代”诗人: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

6.“后朦胧”诗人

⑴继承:受到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校园诗人”,在人文精神上继承了从朦胧诗传递过来的“五四”新文学传统,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关注社会、抗拒世俗,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⑵发扬:

①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②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

③坚持“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知识分子写作”;

④强调文学创作的“专业性”、“人文性”和“独立性”。

7.海子

⑴诗歌的理想主义者,人生的悲观主义者,体现了中共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

⑵艺术风格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浪漫主义倾向。

⑶精神气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奋激。

⑷“以梦为马”,一往情深地追寻精神的家园,梦想着能够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⑸是一位充满激情和幻想的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行为艺术家”。

8.“第三代”诗人

⑴把朦胧诗作为否定对象的更年轻的一批诗人。

⑵集成朦胧诗的试验性、先锋性,同属于新潮诗,且更接近西方后现代主义。

⑶变异:朦胧诗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没能充分表现个体人的生命意识。

⑷“第三代”诗人弥补朦胧诗的欠缺,采取变异和反动的方式,与朦胧诗和“后朦胧”背道而驰。

9.“第三代”诗人的异变和反动

⑴你要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强调启蒙意识,我则要强调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

⑵你要弘扬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我则要创立消解历史和文化崇高意义的“新传统主义”、号召“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的“非非主义”、自称是“莽汉主义”;

⑶你要做文化上的精神贵族,我则要做诗坛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汉。

10.非非主义

⑴代表诗人及作品

周伦佑《红色写作》、蓝马《前文化导言》、杨黎《冷风景》、尚仲敏、何小竹

⑵阵地

《非非》《非非年鉴》《非非评论》等内部诗歌报刊

⑶理论建设

①理论先行:具有理论意识,在诗学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②理论组成:“前文化”理论、“艺术变构”论、“反价值”论、诗歌语言理论。

⑷创作目的:挣脱文化对人的意识、感觉、语言的束缚,用诗作为手段,使人回到“前文化”的状态中去。

11.莽汉主义

⑴代表诗人及作品

万夏、马松、李亚伟《中文系》《二十岁》、胡冬《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⑵艺术特点

①嘲讽性的、放荡不羁的态度;

②语言的随意性口语化;

③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

本文来自作者:计市经济,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034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