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终其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5月24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袁隆平生前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这位科学家表达最后敬意。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切的体育情缘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2006年,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利用科研业余时间打气排球

这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人生前曾一直强调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其实,年轻时代的袁隆平,还曾做过一个“体育报国梦”。

归去来兮 红莓花开——追记袁隆平的音乐情缘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在自家小院拉小提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在袁隆平院士临终前,家人围在他身边,轻轻哼唱起一首《红莓花儿开》。因为这首苏联歌曲是袁老最爱的歌曲之一,她代表着袁老美好的年轻时代。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袁隆平自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摄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也于2020年在湖南衡南县突破1500公斤。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袁隆平曾回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让“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科研经费逐年增多;同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育种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吃出健康。

为此,由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其真实梦境——他和助手坐在扫帚那么长的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稻将会有效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1979年,袁隆平应邀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其题目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果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会议上,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3年后,当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时,第一次听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与会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曾说,他理解的“之父”是“创始者”的意思,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既欣慰鼓舞,又很有压力,“给你这么一个荣誉,你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继续努力”。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隆平的又一个心愿。中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按照保守估计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年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袁隆平曾向年轻人分享自己科研成功的“八字秘诀”。他说,年轻人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两个梦想成真”。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在讲述自己的杂交水稻梦时,袁隆平院士的话语让人难忘。

为了造福更多人,一粒种子的事业正在加速推进。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至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必将被世代铭记。袁隆平院士,您一路走好!

记者手记:送别闪耀星空的“袁隆平星”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5月23日,在位于重庆西南大学校园内的袁隆平塑像处,一层层的鲜花围绕着塑像。陈超 摄

袁老,您播下的一颗“种子”,已让我们牢牢握紧大国饭碗,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沸腾的梦想和坚定的期许。如今,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早已为您命名的“袁隆平星”,继续守望这片您深爱的土地。袁老安息!您的两个梦想终将变为现实!

民众冒雨悼念:他是家乡的骄傲、是后辈的榜样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从各地冒雨赶来的民众手持鲜花依次走进馆内,向袁隆平雕像鞠躬致哀。 刘占昆 摄

屋外细雨绵绵,屋内哀乐声声。在独具赣派建筑风格的展览馆内,一幅挽联悬挂厅堂正中央,前方摆放着袁隆平的半身雕像。从各地冒雨赶来的民众手持鲜花依次走进馆内,向袁隆平雕像鞠躬致哀。

各界人士以“水稻”告慰稻田守护者袁隆平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5月23日,民众在长沙湘雅医院门口悼念袁隆平。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每一个悼念现场,都层层叠叠摆放着寄托哀思与不舍的鲜花。鲜花之中不时夹着几束金黄的稻穗,这是民众对这位稻田守护者的特别追思。湘雅医院前坪上,三束带着泥土的水稻禾苗立在鲜花中间,格外醒目。

送别袁隆平:他是年轻一代最值得追的”星”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5月24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将于当日上午10点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许多民众自发前往殡仪馆献花,悼念袁隆平院士。图为明阳山殡仪馆前摆放的菊花。唐小晴 摄

“没想到有这么多同龄人来为袁老送行。”她说,“我也追过明星,大多是看他们的演唱会。但是追袁老这颗‘永远的星’,我从来没有迟疑过。”

一幅作品缅怀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袁隆平逝世,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

画面中,稻穗金黄饱满、一片丰收景象的稻田中,91岁的袁隆平佝偻着背站着,稻杆高出他不少,袁隆平穿着衬衫,脖子上挂着“共和国勋章”,肩上搭了个毛巾,转过头看到一个青年学生手拿一株稻穗出现在稻田里。

昨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今天凌晨,@乌合麒麟 在微博发布了自己的最新作品缅怀袁隆平,画面下方用了袁隆平的原话,“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外国专家悼念袁隆平:先生的执着与奉献不会被遗忘

“袁隆平先生最显著的品质,是他的毅力和谦逊,他数十年的研究历程和非凡的研究发现可以激励数百万人。”亚西尔说:“作为研究者,我们可以从他的研究旅程中学到很多,并努力工作,继续他的科研遗产。感谢袁老师的启发,成为我们所有人闪耀的光芒。”

本文来自作者:鬼斗车,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207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