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随着舞台帷幕的徐徐拉开,走上台前来的是一位监斩官,他通过独白台下向观众们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此时,人们又听到内幕中传来三次鼓锣的敲击声,接着刽子手提着刀,晃着旗杆,押解着蓬头垢面、伤痕累累的犯人走上台来。刽子手大声呵斥着犯人:“快点走!快点走!”

这时乐曲响起,只见脖颈上带着枷锁的女囚犯,踉踉跄跄走到舞台的正中,以【正宫调?端正好】的曲牌,唱出她内心的苦痛和冤屈: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这是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中第三折的开场。戏中的女囚正是蒙受冤屈的——窦娥。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此时,她正在刽子手的驱赶下赴刑场被斩。她究竟犯了哪家王法?

剧情原来是这样的:窦娥三岁丧母,父亲是一位贫儒,赴京赶考时手里缺钱,无奈之下将七岁女儿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十七岁与蔡婆的儿子婚配。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窦娥与婆婆相依为命。

由于生活的拮据,不得已到楚州山阳县南门外的赛卢医那里,讨取自己的二十量银子。不料赛卢医不但不还,反倒起了杀人的念头。他将婆婆骗到郊外,欲将她勒死。正巧被张驴儿爷俩碰见救下了婆婆。

当张驴儿得知窦娥家的情况后就起了歹意,强迫娘俩儿嫁给他们。并且威胁说,如果你不同意我依旧勒死你。

张驴儿走进家门,数次调戏窦娥被严词拒绝。他借婆婆生病想喝汤之时,张驴儿将窦娥支走,他想借机投毒死婆婆。

此时,婆婆正在恶心呕吐,就让张驴儿的老子喝了。没想到老儿七窍流血,张驴儿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可他却嫁祸于窦娥。

他对窦娥说,你看是私了还是公了。私了,就是你就嫁给我;公了,就是你就去官府吃官司。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誓死不嫁:“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更二夫”,窦娥严词拒绝了张驴儿。可是官府却对她严刑拷打,但是窦娥坚决不从。于是官府就拷打蔡婆,威胁窦娥。她唯恐婆婆年老,经不起酷刑折磨,窦娥就屈从认罪了。最终严判窦娥砍头问斩。这就是前两折的故事情节。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此时即将吃刀问斩的窦娥,怎不呼天唤地抱怨老天和土地爷不为自己申冤呢!所以,我们听到她在唱词中呐喊:“……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接着,窦娥在【滚绣球】中唱道:苍天啊!你有日月高悬,“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在【滚绣球】的唱词还唱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只落得两眼泪涟涟”

这无非是说官府的审判官像天上的日月一样,光明磊落,能够明察秋毫。由此我们会联想到衙门大厅上悬挂的牌匾“明镜高悬”。

可事实上,这是官府用来欺世盗名,蒙骗百姓的幌子而已。官老爷们利用手中的生死大权为所欲为,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判案的。窦娥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只落得两眼泪涟涟。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提出了一个要求:“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在这蒙冤委屈的路上,窦娥依然想到的是不走前街,免得让年迈的婆婆看到自己而伤心。走后街即使死了也无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窦娥对婆婆的一片孝心,这真是催人泪下的孝道。

结果,还是被婆婆看到了。两人相依不舍的唱词和对白,真让人痛不欲生,泪如泉涌。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刽子手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这时窦娥死前发出了自己的誓愿:一是热血飞溅白绫,二是六月飞雪覆尸,三是楚州大旱三年。

结果由刽子手与监斩官两个人的对白,证实了前两个誓愿都已兑现。借以证明窦娥死得冤屈。窦娥的尸首被抬下去,由此《窦娥冤》的第三折结束。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我们与大家交流的是第三折。这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日常,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戏曲)。其中的小说、叙事散文和戏剧,可以归纳为叙事类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归类,这就给我们在学习和鉴赏方面指明方向。亦即从情节(剧情)入手,抓对人物的描写(唱词和对白等),再结合剧情揭示人物的性格,进而由典型人物的性格抽象和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最后归纳作品的艺术手法。

就本文来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与大家进行交流的。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从开场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来看,窦娥最初是满怀着希望,认为官府大人会秉公执法,敢于和张驴儿打官司。

可官府出乎她的意料“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却原来哪有什么公理可言?官府的判官就是”糊涂了盗跖、颜渊?”在此,作者在此用典是别有一番深意的。跖,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头领,被奴隶主诬陷为“盗跖”,颜渊,大家都知道他是孔子的的弟子,背后人尊为“复圣”。

作者让窦娥唱出这段唱词,一是为了表明冤假错案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元蒙统治的封建社会也是一样的草菅人命,不管百姓的死活;二是为了说明窦娥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她怎么会知道这方面的黑暗历史呢?

所以她理直气壮地跟张驴儿到官府去打官司,可谁料官府却是:“只合把清浊分辨……”在此,她无力回天,也只好咒骂官府,诅咒大地和苍天。

在【倘秀才】的唱词中:“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她依然担心着自己的婆婆。再有就是她为了婆婆免遭酷刑屈认了罪行。这一切都表明她善良的人性。

到这折戏的结尾,窦娥对天所发的三桩誓愿,意在表明她对黑暗的封建社会草菅人命的反抗。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概括出窦娥是一位具有善良和反抗性格的典型形象。

她是元代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广大妇女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那些善良、坚强,最终走向反抗的一位典型代表。

从开始与张驴儿的严词拒绝,到与官府抗争的过程,使窦娥在思想觉悟上看清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所以,她才不断地控诉和伸冤,最终喊出了惊天动地的冤屈。同时也是对鬼神天地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窦娥冤原文及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至于她在临死前的三桩誓愿,虽然说不能实现,但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誓愿变成现实,不仅反映了窦娥满腔复仇的怒火,而且凸显出她刚毅反抗的性格特征。

本文来自作者:路逸轿运-,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462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