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要我说噢,像夏目漱石的眼神中也带着那种“死亡般”的忧郁。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1】孤独的《心》

《心》并不是一本厚书,用心读大概3、4个小时就能读完。不过,我十分建议有兴趣阅读的朋友一定要挑有阳光的午后阅读,因为《心》太容易致郁了!爱读书的人难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人孤独久了容易抑郁,抑郁容易寻短见。于是,建议大家最好调整好心态。

这本关于孤独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遇见一个知识渊博的“先生”,这个奇怪的人似乎像《瑞克和莫蒂》中的天才科学家瑞克一样聪明、机敏且看清了人情世故,绝对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类人说话通常不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这位“先生”有不少秘密,首先,他对人世间的淡漠源于小时候被叔叔骗走了大笔遗产,由此对人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所谓的善与恶的边界(我的理解);其次,就是他与先生K的故事,当年,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房东女儿,眼见K与房东女儿的感情日浓,“先生”通过一系列手段间接导致K自杀,而“先生”终于抱得美人归。

多年来,“先生”一直无法从这些事的阴影中走出,在给主人公留下一份分享自己过往的遗书后自杀。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以这个角度看,我们其实是与主人公在同一个角度了解到这这么一个【伤感】甚至是【遗憾】的故事。同时,主人公自己的境遇也并不好,如父亲离世,兄弟姐妹间的各种家长里短——总之,多少有(当时设计的)读者的生活提炼出的各种影子。

夏目漱石创作《心》的1914年,正是一战爆发的那一年。不过,一战是8月爆发,好像《心》已经也完了。我想,当时的日本社会必定被西欧那边的氛围所影响,更不用说当时的日本还在对我们中国野心勃勃。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每个人都要面临各种不确定的灾难,这种危险胁迫感,也必然会影响人的心境——所以,那个时代前后的日本文学作品的悲观情绪很严重。与之类似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的文学作品《在路上》——(主流)作品风格通常是社会氛围的直观体现。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于是,夏目漱石的《心》,更像是抽象化的当时日本民众的“心态”,孤独、无助,总是无法释怀内心的各种纠结——这种纠结也许来自经济上的压力,道德上的负罪感,总之,就是一种【拧巴】!

与西欧文化强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同,日本文化里有一种群体责任感,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公司(这也是日本职员可能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而东亚文化又有一种“内敛”,于是,不管日本人的内心遭受怎样的折磨,他或她只能选择憋屈——另外,就是带着自己最后的尊严,选择自杀。

我记得《菊与刀》中提到一个观点(也可能记错了),在日本文化中,自杀是一件很有尊严的事——想想切腹自尽吧!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自我救赎。

这点与韩国不太相同,因为韩国有很多人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教义是禁止(确切地说是)自杀的。我们看很多韩国艺人的自杀,大抵是用【死亡】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抗争,与日本自杀的“救赎”底核不太一样。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此外,《心》中提及天皇之死。这里牵扯到一个时代背景,即明治天皇死于1912年。明治天皇在当时日本民众心中的地位相当高——毕竟,的确是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率领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国家发展为工业化世界强国。

精神领袖的逝去,也难免对日本民众产生各种心理波动。

如果读者能了解到《心》创作的时代大背景,其实就能明白为何书中的故事里充满着各种【矛盾】。那些表面的【善】,其实有着【恶】;那些【忠诚】,也有各种【背叛】。

在夏目漱石的笔下,人性中【丑】,生活中的【无奈】,是一种包裹着温馨的【悲凉】。也不怪他会在《心》中写出“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这般细细品味突然让人动容的糟心之语了。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2】聊夏目漱石

与一小部分喜欢自杀——尤其会带着自己女粉丝自杀的日本作家不同,夏目漱石是病故。不过,如果你仔细看他的照片,还是能看到眼神中的那种忧郁。

这种忧郁或许是因为人过于敏感,又或许是因为忧郁使人变得【敏感】——不论如何,这【二相】是会彼此影响的。

关于夏目漱石,最浪漫的“传说”莫过于“月色真美”。据说这是夏目漱石做英语老师的时候,曾问学生,“I love you”用日语该如何翻译?换了我这种对日语略同一二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爱している】(a i shi te ru)——当时的不少学生也是这么答复的。

然而,夏目漱石却说,以日本人的含蓄内敛,是不会把“我爱你”如此明说的。于是,他把“我爱你”翻译成了“月色真美”(月(つき)が綺麗(きれい)ですね)!于是,当日本人想向对方表达爱意时,便会用这句“月が綺麗ですね”!有兴趣的你,说不定还能在很多动漫作品中找到它!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其实啊,除了悬疑类侦探类小说,日本近现代作家的小说我看的真不多。原因有二:第一,是总觉得书中的节奏太慢;第二,是书中弥漫的阴郁感会让我觉得不适。

夏目漱石作为文学大家,自然是日本文学不可错过的人物,然而,我也只是拜读过《心》与《我是猫》。有些人会把夏目漱石与我们的鲁迅先生放在一起比,仔细想想,两人的时代与风格相近,比照两人的作品与背后的时代,着实能品出不少滋味来。

我想,顶级的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映射人性的人,夏目漱石与我们的鲁迅先生都是个中翘楚。单就《心》与《我是猫》来看,夏目漱石先生在人物的设计上都着眼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我是猫》的主人公是一位穷教师家的猫——这似乎有助于作家更好地将当时社会状态下的众生心态进行高度浓缩。

比起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相对舒坦;比起权贵豪门,他们的生活则苦不堪言。作为夹心层,知识分子在面对人性弱点上的抉择则会更纠结,而面对结果后又会因知识分子的秉性而各种惆怅,这种激烈的冲突感(上文提及的遗憾感),大抵是当时日本全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丰子恺曾评论“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像人的人”,这是因为夏目漱石笔下的人物足够真实。这就像我最近在阅读的《金X梅的艺术》一书中所感悟到的,如果把《金X梅》视为风俗小说,显然低估了它的文学价值——事实上,这本书对【X】的描述并不露骨。《金X梅》更像是世俗文学,书中的男男女女,就像夏目漱石笔下的人物一样,是复杂的矛盾体。

你说那些男女陷入“贪痴嗔”,就应该被指摘吗?可饮食男女,谁又不曾陷入红尘?你说“先生”道貌岸然,可这究竟是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因为夏目漱石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我实在不好妄下评论,就以《心》和《我是猫》来看,作家其实是让真实读者与真实世界之间立起了一面【毛玻璃】(也就是文学作品)——

如果你远远的看,大概只是一个模糊的形状;但如果你贴近了看,偶然有一个瞬间还是能看得比较清楚。但不管你看到的是清晰还是模糊,至少你自己是明白所见所感所悟。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难懂)

 

你的心,应该是明白的很!

本文来自作者:科技无忧,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455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