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的故事(关于苏炳添的励志故事)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苏炳添,一个科学故事样本」

成为中国飞人,甚至亚洲飞人好几年后,苏炳添终于拿到个人的第一块大赛金牌。昨晚的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他跑出9.92秒。9.92秒,不是他个人最好成绩,他曾创造过9.91秒的亚洲纪录,也曾在顺风2.24m/s的风速下,跑出9.90秒。

这足够让人兴奋了。日本网友也很兴奋,即便他们本国选手山县亮太仅仅获得了第三名,他们还是赞叹道,“太强了,日本运动员估计要等100年才能赶超中国选手。”还有人说,“中国体育除了足球,其他都很强,男子百米都可以与世界一流选手较量。”

看到这样的夸奖,我们固然很自豪,但仔细思考苏炳添的故事,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胜利。现代体育,已经不讲究大力蛮干,讲究的是技巧,是科学。苏炳添的励志故事、鸡汤故事背后,其实是一个科学的故事。

苏炳添的故事(关于苏炳添的励志故事)

1

比赛前,苏炳添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皮尺,他在认真测量起步器与跑道之间的距离。过去一年,他一直携带着这个尺子,有一次去马德里比赛差点丢了,他请裁判帮他一起找,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回来。

苏炳添是处女座,后天8月29号,他将年满29岁。他的形式风格也很处女座。7点起床,23点睡觉,中午午休一个小时,每天训练结束写日记。他对训练有强迫症,仰卧起坐、蹲起,要求100个就是100个,少一个都不行。每日训练后,坚持水疗和按摩,不管开心或不开心都不会更改训练强度,10多年来一直如此。有次和乔丹一起参加耐克的活动,活动开始前,他还到酒店健身房,练了会儿慢跑。

他很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很爱护它。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任何不利于肌肉生长的食品。他不追求大运动量的训练,从来没让自己练吐过。每次去体育馆带上一名队医,帮他做训练间隙的身体恢复他明白自己身体的惯性,并由此安排训练计划。“赛前一个月达到训练量的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到赛前第十二天达到最低,然后再慢慢向上,让身体在比赛时达到它的最佳状态”。

苏炳添的故事(关于苏炳添的励志故事)

2

为了跑得更快,他还换过起跑脚。2014到2015年,他在欧洲参加了十几场比赛,成绩却很糟糕。他意识到自己跑步节奏有问题,“我前面60米太快了”,他在想怎么让这个快拉长到一百米,让这个速度更加地有节奏。他想到了换起跑脚。

换起跑脚很难。百米短跑更多靠的是身体记忆,要改变这套记忆,等于打破一切,从头开始。刚开始练习时,蹬起跑器完全使不上力,和外国女选手一起训练,也能比人家慢了一两米。他请了专业教练,美国著名跳跃教练、也是中国队的外教兰迪。当他终于跑进10秒大关,跑出9.99秒后,为了稳定这种感觉,他会每晚睡前会反复回想奔跑的全程,将感觉在记忆中固定下来。

科学训练,科学休息,科学地利用自己的优势,科学地打破极限,这就是苏炳添。苏炳添的个人故事,纵然是一碗典型的励志鸡汤。他拥有鸡汤里的所有元素,小镇青年,半道出家,不完美的身材,不占优势的人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无人能及的高度。但熬成这些鸡汤的,是围绕他的一系列的科学。

苏炳添的故事(关于苏炳添的励志故事)

3

现代体育都讲究科学。女排国际联赛前,郎平给刚打完土超联赛回国的朱婷放假10天,让她好好休息。宁泽涛去澳洲找著名的布朗训练,在那里,他有最舒适的环境,可以练习最擅长的100米自由泳。一次模拟测验中,他游出46 秒 64的成绩,不仅打破了个人保持的全国纪录,距离亚洲纪录也仅差 0.05 秒。

这让我们想到10年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翔,如果讲点科学,也许他可以不必带伤参加比赛,也许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延续得久一点。而当他想要讲点科学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好在10年过去了,讲科学的苏炳添给了中国田径一线希望。

可10年过去了,如日本网友所说,我们的足球依旧离科学很远。名为锻炼新球员的U23政策,直到去年依旧在国奥队的训练中出现的万米长跑,今年差点实现的国足和中超俱乐部一起打联赛的规定。每当这些事情出现,我们都要反复确认它真不是在开玩笑吗?无论是训练、用人、规则,它的科学性在哪里?

足球运动不是第一天出现了,有那么多被证实有效且可复制的足球培养方法,我们就是不爱用,就是要另辟蹊径。结果,日本学西班牙学成了亚洲第一,我们呢,一群踢得最好的U23球员,亚运会小组赛三场全胜,淘汰赛直接OUT。还真被日本网友说中了,足球在中国,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本文来自作者:江下科技小助手,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390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