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千百年来,这句顺口溜首在齐鲁大地流传甚广,据说,山东人大部是从山西和河北迁过来的,移民的到来,也给齐鲁大地带来了别样的移民文化。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河北、四川官方移民对山东文化的影响

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人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的民垦政策,当时山大部分县域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1369年)到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东西部的今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东部原住民与先移过去的移民自称“占山户”,后移过去的被称为“买山户”。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几乎遍及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在山东20多代人中一直流行不衰。

山西风俗影响山东居民的痕迹历历可数。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因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忠臣介子推。另外,今鲁西北数县居民中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枣强县移民而来的,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里?直隶省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的年画泥玩具等民间工艺品,至今与枣强县的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到山东的移民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称院子为天井,这样的细节也一直保存到今天。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和民间自动进行的移民,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人的垦荒者称这里为“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风俗与利津相同。县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主,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处,1935年由政府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本保存着鲁西南地方的风俗。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黄河口

20世纪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时,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原来东营村的地方建设成一座东营市,石油工人中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为最多,于是,东营又成为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杂处的地方。这种暂时“各据方”的现象正好使我们看到风俗融会的初级阶段。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胜利油田

交通沿线自发移民对山东文化的影响

因交通影响山东文化最为典型,这里首推京杭大运河两岸。元明清三代曾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山东地段北起德州,南至台儿庄,沿河造就了不少码头城镇,如德州、临清县、东昌府、张秋镇、大安山、济宁、南阳镇、台儿庄等处,这些城镇因受南北漕运船只(俗称“运粮船”)船员的影响,地方风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例如: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东南一带才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及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至今保持江南风味,并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俗在东昌(聊城)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大运河 台儿庄段

外出谋职带来的民俗文化交融,当属山东人闯关东这一段历史。山东人闯关东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的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一般说,前一种人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后种人将东北的部分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隔海的两个大地区民俗文化有许多相关联的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和“人参”的故事。被称作“秃尾巴老李”的一条秃尾龙,被山东、东北(特别是黑龙江)两地的人共同传颂。他的性格酷似山东汉子,他的家乡在山东,但在山东何府何县说法纷纭,这反映了下关东的山东人来自山东不同的地方。秃尾巴老李在东北却只镇守黑龙江,这反映了闯关东的山东人在异乡汇聚成一个有共同乡土文化的群体。秃尾巴老李每年春季都要回山东上坟,路上必有风雨冰雹,这无妨说是远在东北的山东人强烈思乡念祖情绪的浪漫表现。黑龙江上的航船起航时,船家必高声喊叫:“船上有山东人吗?”乘客必争答:“有!”传说这样秃尾巴老李便会用心保护航行平安。这又明显地反映了身处异乡的山东人互相照顾的那种优良风俗。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闯关东

关于山东人的顺口溜有哪些,山东的移民文化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图源网络)

关于人参和放山采参的传说,同样带有山东人移民开发东北的历史影响。山东和东北的民间故事都说东北的人参是由山东跨海过去的,公人参留在山东,所以山东人参稀少,母人参去了东北,所以东北人参多。这一方面如实描述了两地人参分布的情况,另一方面,用文学语言讲出了山东人移民东北的历史。长白山区放山采参的人尊崇一位行业神,俗称“老把头”,传说是山东莱阳一位姓孙的人,当年他率众入山采参,迷路死在山中,却不忘为同伴指路。这个故事更直接地道出了山东人开发东北时曾有许多人从事采集人参的艰苦劳作的历史事实。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长白山满族聚居区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灯中有盏仓囤形的,俗称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传,但在山东荣成、文登民间至今保存完整。

本文来自作者:书影,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335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