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乐事是哪四大乐事(孟郊是中唐还是晚唐的)

 

一举成名天下知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日,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每一个窗下苦耕的读书郎,谁不想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名扬四海?

古人有云,人生四大乐事,哪四件?

宋·汪洙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其前三者,每一个普通人大概率都有可能遇见,不足为贵;惟其第四者,乃是每一个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古今异世,人心相通,十载苦读,一旦题榜,自是喜悦无比。

这番喜悦当然迫不及待要表达出来,然时代不同,表达的方式也自不一样。古时没有啤酒,没有微信朋友圈,作为中榜的读书人,自然而然是首选写诗来表达,万一写得好,说不定还可以流芳千古。

下面几首流芳千古的及第诗,便是几位新进登第的古人,压抑不住喜悦的心情留下的,它们分别出自中唐的孟郊、白居易和晚唐的杜牧,今撷来聊以作为送给今天高考中榜弟子们的贺礼。

人生四大乐事是哪四大乐事(孟郊是中唐还是晚唐的)

孟郊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该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登第后所作,其把诗人登科后那种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首诗给我们留下“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老子今日登科,春风扑面,畅快得意,昔日落第后那种落魄不堪算得了什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诗人登第后那种神采飞扬、无限荣耀的情景表现得酣畅淋漓。

唐代读书人在中第之前的标配就是骑驴,你看杜甫“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贾岛也是骑着一头瘦驴从长安走到洛阳去找韩愈的,最后驴头撞到韩愈的马嘴上,才撞出“推敲”这个词语。

然而,一旦高中进士,一举成名,即时鸟枪换长炮,瘦驴换高马。

唐朝进士科考放榜后的庆祝活动大概是这样一个程序:

首先是新登第的进士们到主考官那里谢恩,谢恩完毕,主考官跟新进进士就是默认的师生关系,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此后几个朝代都是如此,比如宋朝的欧阳修是苏轼的主考官,他们两个就是默认的师生关系,尽管此前欧阳修没给苏轼上过一节语文课。

然后便是进士们来到慈恩寺,每个人把自己的名字题在大雁塔上,流芳千古,这就是“雁塔题名”。后来的朝代都城不在长安,没有大雁塔,就改成把名字刻在石碑上,置于国子监门口,现在北京的国子监里面还保留着一百多面进士碑。

接下来便是参加皇上的曲江赐宴,这是一次无比荣光的宴会,而且是对市民开放的,全体市民都可以来观摩,至于皇帝是否亲自参加,就要看皇帝当天的心情了。

新科进士们参加完曲江赐宴之后,便集体骑上高头骏马,胸戴大红花,畅游曲江附近和长安城各处名园,同时选出两个年纪比较轻的,颜值比较好的作为“探花郎”,负责采摘各园名花以示庆祝,谓之“探花”,后来进士第三名“探花”之名,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孟郊同学便是这届探花郎之一。

孟郊字东野,是中唐著名诗人,与韩愈共同创立“韩孟诗派”,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因其出身贫寒,又终生寥落不得其志,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疾苦,故有“诗囚”之称。

孟郊四十二岁才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并“顺利落第”,不过这次考试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认识同场考试的韩愈,并结下终生友情。

第二年孟郊再接再厉再考并再次落第。

四年后,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应试,天公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士及第,激动之下,便有了这首《登科后》,成为古往今来及第诗的典范。

大家可不要笑话孟郊四十六岁及第是“老进士”,是大器晚成,实则不然也。他能被选上当探花郎,说明在这榜进士中,他的年纪还是比较小的。

《全唐诗》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言其艰难也。

唐朝科举分两类:“常科”和“制科”。常科由尚书省主持,所以也叫“省试”,定期举行;制科又称大科,特科,由皇帝亲自主持,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目的是在已经及第的士子和基层官员中进一步选拔人才加以重用。

其中常科考试又分“明经”和“进士”:以“文”考取的为明经,以“才”考取的为进士,也就是说,明经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进士则必须是真正的真才实学。

所以考取明经的通常都比较年轻,考取进士的通常年龄比较大,有的人七十多岁头发花白才考上。

作个不恰当的类比,明经相当于专科生,进士相当于本科生。所以明经的含金量会低很多,也相对受轻视,今后也只能当一些地方的小官小吏,比如白居易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中的明经科,一辈子只能当小官吏。

不过中明经科的也可以跟中进士科的一样,通过制科考试获得重要官职,比如元稹,他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于是十五岁便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及第,及第后却一直无官可做,后来参加制科考试,才被委以要职,直至拜相。

反观孟郊,他虽及进士弟,春风得意,却没有再参加制科考试,所以一辈子也没当什么大官要职。

人生四大乐事是哪四大乐事(孟郊是中唐还是晚唐的)

白居易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唐·白居易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公元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二月,一个春风扑面的日子,十七个年龄不等,胸戴大红鲜花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在路人无比仰慕的眼光下,浩浩荡荡来到长安城内的慈恩寺,他们便是这一榜的新科进士。

每个人都按照惯例,规规矩矩地把自己的名字题在大雁塔上,流芳千古,光宗耀祖。

这时轮到年龄最小的那个人,他在大雁塔上庄重地写下“白居易”三个字之后,却意犹未尽,又在自己名字下面添了两行“备注”: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我小白虽然没得状元、榜眼、探花,但我可是最年轻的一个!即便只是第四名,也是满满的自信!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最著名的诗人(此处没有“之一”),这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年二十九岁,当榜同中十七人,属他最年轻。

完成了谢恩、雁塔题名、曲江赐宴、走马探花一番庆祝程序,其他新科进士们自是意犹未尽,继续畅游京都,流连忘返,白居易却说:“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我要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妈妈!

几个朋友设宴为他饯行,酒酣半醉之后,六七个人把他送到长安城外,登第的喜悦心情,把跟朋友分别的离愁都冲淡了许多,心里念念不忘的,是怎么快马加鞭,早点回到故乡!

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白居易此时心中想的到底是妈妈,还是那个初恋情人湘灵呢?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每读白居易这首及第诗,就会联想到我们的运动员得了冠军,面对记者感言时首先是:我要感谢爸爸,感谢妈妈!

白居易跟孟郊、元稹的成长经历有点相似,就是都靠母亲调教出来的,其中元稹是因为父亲早逝,白居易和孟郊是因为父亲都在外地当基层公务员,没时间理会他们。

白居易还是六七个月没学会讲话之时,他母亲就抱着他认字,而且一认一个准,从没出差错,简直是神童中的神童。

然而,孟郊登第时,只顾着自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白居易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爸爸妈妈!

孟郊登第后,早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整个飘飘然忘乎所以的样子:今朝放荡思无涯;白居易登第后,面对众少年时辈,表现出的是十足的谦虚: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一个“谬”字,多么的谦卑:哪里哪里,我只是运气好而已啦!

孟郊进士登第之后,便停步不前;白居易却跟元稹一起,连续参加吏部铨选和制科考试,而且屡考屡中,创下了“三试皆中”的奇迹。

上面讲了制科考试,那么,铨选考试又是什么呢?

明、清时期进士考试,是一考定终身,只要进士及第,便直接授官,而且只要不出差错,不卷入政治斗争,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公务员”。

唐朝的官制则非常严格,举士和举官是分开的:礼部尚书省只负责科考举士,吏部则负责举官。

因此,士子考中进士后,还需守选三年,继续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通过了才能量才授官。尚书省相当于教育部,只发给你大学文凭,想进入体制内,还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不然手里拿着大学文凭也没用。

而且授官三年任满后,还要再一次参加吏部铨选或制科考试,合格了才能留用或升官。

白居易八年间参加了进士、铨选、制科三次考试,而且每考必中。

为什么说白居易三试皆中是“奇迹”?因为进士考试已经很难,白居易那一届中榜就只有十七人;吏部的铨选考试更难;制科考试更是难上加难,白居易同科只有八人及第。

当年韩愈同学进士及第后,先后参加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都没有考中,因此,虽然他文才无双,位列唐宋八大家,却一辈子没当什么大官。

白居易简直是考神!公鸡里的战斗机!

人生四大乐事是哪四大乐事(孟郊是中唐还是晚唐的)

杜牧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唐·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

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

已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字牧之,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区别于盛唐时的“李杜”,即李白和杜甫。

杜牧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诗人,或曰诗人政治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历朝历代中,唯一一个进入司马光法眼,被浓墨重彩写进《资治通鉴》的诗人,连爱国诗人屈原都享受不到的殊荣,他享受到了。

杜牧进士及第时只有二十六岁,是本文三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与孟郊和白居易相比,杜牧这首及第诗显得欢愉轻快得多。

孟郊及第,第一时间是自个释放得意;白居易及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爸爸妈妈;杜牧及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朋友写信报喜:朋友们,请把酒准备好,等哥们回来一起庆祝吧!

盛唐名相张九龄当年进士及第,五年后才通过铨选入仕;白居易进士及第后,跟元稹一起回到老家,两个人自己为自己出了一百道模拟题,自出自答,经过三年的辛苦备考,才通过吏部铨选考试;杜牧则是当年进士及第,同年通过吏试授官,可见有多牛!

当然,我们不能根据韩愈、孟郊、白居易、杜牧的科考次数和是否通过铨选或制科,就轻易判定他们水平的高低,因为他们虽然都在唐朝,但属于不同的时代,其考试的难度,还有面对的考官不同等等不确定因素,是没有可比性的。

本文来自作者:zx1080,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293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