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尼派哪个更残忍,逊尼派如何扩张

从某种程度上说,并非是穆斯林武士如何强大和不可战胜,更多原因是他们的对手当时已经走到帝国崩亡的末期。阿布·伯克尔在出任哈里发两年后就去世了,继任者欧麦尔继续执行向临近帝国扩张政策。

富庶的新月沃土地带一直是两大帝国争夺的焦点。当时波斯的萨珊帝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皇帝处于大地主阶级的操控之中,这些手握土地和财富的贵族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广大民族已经失去了共同对付强敌的愿望。波斯所推行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也只是存在于贵族和拥有知识的阶层之中,并没有群众基础,更没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对手在强大的伊斯兰教和真主的感召下,作战信心满满的同时,对肥沃土地的觊觎也异常强烈。起初,萨珊帝国的军事统帅轻视对手,造成的结果是阿拉伯人在新月沃土地带大获全胜。受到伊斯兰胜利鼓舞已经生活在萨珊帝国的众多阿拉伯部落于是揭竿而起纷纷响应。萨珊再想组织抵抗时已经被杀入帝国腹地的穆斯林武士冲垮了。造成的结果就是:萨珊帝国一步步向东溃败,帝国首都沦陷,军队溃散,将领们战死疆场。636年,阿拉伯人占领了安条克、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主要城市;637年,他们消灭了波斯军队的主力,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651年,萨珊最后一位皇帝被人暗杀,进而完成了对波斯全境的征服。由于拜占庭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离这里路途遥远,无法以类似的手段攻占。但在646年还是将拜占庭人从埃及驱逐出去了。

穆斯林的另一个对手拜占庭帝国同样无法抵御穆斯林的攻击。尽管拜占庭军队显示出了一些顽强的抵抗力,但随着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叛乱之后便土崩瓦解了。一个原因是边疆省份的阿拉伯人的起义,一个原因是当时叙利亚和埃及境内的基督徒开始转头支持穆斯林。原因是,当初的这些基督徒受到拜占庭帝国的长期迫害并视他们为异端公开加害和课以重税。当这些人看到阿拉伯人简直如解放军一般的支持,因为穆斯林对待他们税赋很轻也比较宽容。这些人迅即成为穆斯林的同盟者。

还有一个原因如中国谚语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由于拜占庭和波斯帝国长期战争中,双方损耗都很大,双方同时陷入极为衰弱的状态。随着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的腹地发起一系列战争之后,到7世纪40年代初期,古老的学术中心和商业中心亚历山大也失守了。埃及的大部分地区沦陷。阿拉伯征服的狂潮已经无法抵挡。更为要命的是曾经生活沙漠边缘的穆斯林们竟然拥有了舰队。开始对拜占庭长期拥有的地中海海上霸主地位发起了挑战。战争的结果就是以伊斯兰胜利为结束。后果就是意大利南部门户大开。拜占庭也想试图组织力量避免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免受侵略。尽管这个曾将强大的帝国又存活了数百年光景,但这以后一直就是一个处于围困下的王国了。

 

继承与争斗:逊尼派与什叶派

 

宗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认为是政治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对于伊斯兰教这样政教合一的体系来说。实际上,在穆斯林对外扩张阶段,内部一直存在分裂势力的派系斗争。644年。欧麦尔哈里发死后,接替他的是乌斯曼,他是一个出自倭马亚家族的人,其为人性格软弱。那些心存不满的人早就围拢在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周围;阿里这派的人性格彪悍似乎更适合充当伊斯兰教事业的领导人。由于穆罕默德在死后教派长时间存在分裂,再加上新占领的叙利亚族群与在伊拉克定居的族群之间的分歧。虽然这些隔阂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时间了并且是由个人仇恨导致的,但围绕着如何在构成伊斯兰共同体的部落集团中分配所获得的战利品为争端,又形成了新的仇恨。在先知过世20年后的656年,不断加剧的矛盾酿成了公开的暴力冲突。最后导致了第三任哈里发乌斯曼被一批刚刚从埃及返回的叛乱武士所杀。这对于阿里派来说无疑是一个登上权力宝座的良机。许多部落,尤其是在麦地那那些追随先知穆罕默德的人,早就对于出身倭马亚家族的乌斯曼持不欢迎的态度。这样的结果就是,倭马亚氏族的人见阿里没有严惩谋杀乌斯曼的凶手,断然拒绝阿里几人哈里发,并发誓为乌斯曼复仇。两派的战争爆发了。

阿里是一位声名远播的武士和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在其忠实的拥护者势力的支持下很快就在战争中赢得了主动权。656年末,赢得了著名的“骆驼战役”,致使大部分阿拉伯军队投靠了他。倭马亚的支持者主要在叙利亚和圣城麦加。657年,正当阿里在“西芬战役”中将要彻底打败倭马亚军队的关键时刻,阿里接受了对方提出的进行调停的建议。也许阿里认为过于残忍的杀戮行为,将来不利益团结穆斯林信众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事实结果显示,阿里的这一决定对其事业造成了致命的伤害。他的一批最热忱的追随者因此离他而去,他不得不分兵将其镇压下去,就在阿里与倭马亚方力图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之时,倭马亚派重新集结兵力,并把埃及行省拉入自己支持者的阵营中。倭马亚派新的领袖穆阿维亚于660年在耶路撒冷直接向阿里地位发起挑战,宣称自己是哈里发。一年后的661年,阿里遭人暗杀,其子哈桑在倭马亚派的压力下,被迫放弃哈里发职位的继承权。

先知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间,在继承权的问题上所发生的的争斗,使穆斯林共同体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拥护倭马亚家族的逊尼派(在阿拉伯语中,sunna表示宗教习惯)与支持阿里的什叶派(在阿拉伯语中shi’a表示党派或宗派)之间的裂隙鸿沟到今天也没有弥合。阿里死后,伊斯兰教这两大派别之间的仇恨,在倭马亚派和阿里次子侯塞因的斗争中越发激烈了。在遭到了原来表示以起义支持他与倭马亚派抗争的伊拉克南部各个氏族背叛之后,侯塞因及其一小批同党于680年被彻底击败遭到屠杀。从那时起,什叶派仍坚持抵抗倭马亚哈里发政权。

由于什叶派拒不承认除了阿里意外其他早期哈里发的合法性,围绕谁有权做继承穆罕默德继承人的问题上,教派之争持续了数百年之久。逊尼与什叶两大派别之争,又因各自在信仰、礼仪和法律观念方面的不同裂痕不断加深。不仅如此,上述两大派别的争斗,还由于什叶派内部不同的小支派的出现进一步复杂化了,这种小派别在一些人趁阿里同意仲裁时乘机宣布背离阿里。

什叶派经常受到迫害,因而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好斗的团体,同时他们深信只有他们才是信奉、坚持伊斯兰教的人。后来这派逐渐在一个或另一个地区执政,但从未赢得大多数穆斯林的支持。今天,他们统治着伊朗,在伊拉克也有众多信徒;但在全世界的穆斯林信徒中所占比例大约十分之一左右。

本文来自作者:星火网络,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170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