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到底要不要创业?

我是一个有13年经验的程序员、干过产品、创过业,也曾经在一些独角兽公司和大厂待过,现在自己在创业。

有幸被樱木邀请做一期分享,让我聊聊创业过程中一些经历和感悟,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文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项目复盘(关于去年的外包经历做一次复盘,和大家一期做一次拆解)

赛道选择(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选择赛道的)

创业经历分享(分享一下这些年来的一些经验心得)

项目复盘

大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年代,四处都在说副业刚需,也有人说做好主业。还有一些人说需要多学习下自己知识领域外知识,做T型人才,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什么合适我们去做,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

举个例子,你看到人家前两年知乎很火,很多人都去搞知乎了。后来外卖CPS、地推等一些项目很火,又有很多人去搞,但大部分都只是陪跑。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适合不适合做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是因为兴趣的话,那么不求结果可以花费时间去做尝试。但是如果希望能有正反馈,那么我们就应该仔细考虑我们的决策是否正确。

自我分析

我们可以花时间对自己进行一个数据建模,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建模:

比如我拥有13年的经验,多年全栈开发,架构能力的经验比编码能力丰富,干过产品经理,有丰富的产品经验、在商务能力和运营能力比一般的程序员更加敏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创业经历让我具备许多0到1的经验,独角兽经历让我经历了1-10的经验。

相信很多人认识我是通过之前写过一篇《程序员如何通过技术接副业项目月入过万》的文章,如果按照我们数据决策的思路去考虑这个问题,这个无疑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决策。

在对自我进行建模后,我们对比之前做的决策,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外包项目并不需要非常厉害的架构能力,需要的是项目的快速产出,那么我的架构能力在这里反而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因为优秀的架构能力反而会拖慢项目的进度,灵活性和效率本身就是有冲突的。

从工作的ROI来判断,这个收益是远远低于上班的,并且外包在我这个阶段不会有能力上的成长,这个时间用于提升自己或者做其他事情对于自身来说收益从长远来看会更高。

我的全栈能力很难发挥,通过一个外包的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那么就会有团队,而你只是负责其中一小块,无法发挥我的核心价值。

我具备的产品能力、商务能力、运营能力这些都没办法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这个副业里只用了我其中一小块的技术价值。

创业的经历也没有应用上,这些经验都是宝藏,可以让很多初创公司避免踩坑。

很多人做决策都是基于直觉,比如我是做技术出身的,那么最不需要经过思考的决策就是接外包。那么根据上面的自我建模的话,我们去做决策比较适合的是什么呢?

这里根据我自己建模的提供两个思路方向:

我们可以做中间商,从甲方接项目,然后找乙方的技术帮忙开发,在这里会运用到我的商务能力、产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那么我整体的ROI就不单单只赚取那一些技术开发费用。

做创业公司的技术顾问,从产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业经验、技术架构演进都能提供一个不错的价值

市场分析

既然我们找到了我这个产品的价值,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对的市场进行投放。那么这里继续分析外包的这个案例。

什么样的公司或者产品需要外包服务?

没有技术团队的初创企业

现有技术团队资源不足的企业

有想法的个人

没有技术团队的初创企业

说明有一定的预算,但不多。如果对方钱多,那么可能就直接招聘一个团队来做了,不会找外包。也就是说你的收入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溢价,如果算上沟通和一些技术科普的成本,还有需求调整的成本,很大可能你是亏本的。

现有技术团队资源不足的企业

说明有预算,也懂技术,还有专业团队。也就是说你一样不会有太大的溢价,而且你的开发效率是严格被控制的,不像你上班偶尔还能摸一下鱼,如果你想时间自由点,可能去找一家支持远程工作的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想法的个人

这种是存在溢价的可能性,但也是相互博弈,通过信息差来赚钱,你可能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去筛选客户。

市场竞争

这里就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你面临的竞争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比如1线城市和4线城市。国外市场你面临的是国与国的竞争,比如你跟印度的小哥抢项目。这里的冷启动非常长,回报的周期也比较长。

结论

我们能看到虽然市场很大,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生态位,或者说去建立竞争优势的周期非常长。也就是说在这里市场我们并不具备竞争力,从之前的文章写的经历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建立获客渠道,并且整体的回报是无法测算的。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赛道

供求模型

我们前面跟大家复盘了一个我之前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案例,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供给-需求的经济模型

相信大家都了解这个经济模型,供大于求,那么价格势必会下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势必会高涨。外包市场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并且价格也能很灵活,但关键的问题是在于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市场中是稀缺资源的供给者。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价格就不可能开的很高,甚至可能还低于我们在职场中的价值。

所以各位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工资也好,价值也好,那么就需要找到一个能灵活定价的大市场,做一个稀缺资源的供给者

边际成本

继续拿之前的案例举例子,每接一个项目,我们的成本都是差不多的,这个并不会随着我们的经验而变得更低,除非我们额外花时间去做开发框架,但这个和项目本身没任何关系,他是工具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的降低。

那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在做决策时候更加理智的判断了,比如同样一个工具,对方给你一万块,然后工具开发完给他,这个事情就结束了。另外一个人给你5000,但是每个客户给你1000,你会如何选择?

A花了1万块做了一个工具,后续他卖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而你在后面的客户中,给A的工具的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边际成本的递减。

B方案中,你的收入会随着客户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后续这个项目能对你产生的收入是持续的,而你这个收入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

那么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这次的付出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比如我们谈薪酬的时候,如果单单的只是考虑工资,而不去考虑这家公司所处的赛道、行业的地位、对你个人成长、是否有股权期权这些其他因素的话,那么你这段时间的付出并不会给你之后的时间产生边际成本的递减。

所以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最好能从3年后倒推现在的决策是否能产生边际成本的降低

数据源

我们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是需要有数据的输入,这些数据最好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行业的研究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普查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这个相信大家都会去看一些行业的数据报告,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行业的现状包括一些竞品的信息,这里举一个例子,像现在新能源车很火,那么燃油的二手车市场这个赛道到底如何?

大家心理可以先思考一个答案,不用急着说出来。

通过一些行业研究报告,我们能了解二手车这个市场的增长情况,也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一些分类:

C2C平台:类似瓜子二手车、人人车这种平台

金融服务:一些专门给二手车车商提供B端金融服务的平台

拍卖平台:提供二手车拍卖的平台

检测平台:提供二手车检测的服务的平台

……

这里我就不细入去分析了,通过这些我们能了解这个行业的生态,并且每个生态位的一些企业的情况,然后我们根据这些企业在去找他们的融资情况和一些报道大概能知道他们的现状。

如果有一些公司上市了,那么我们还可以看他们的财报去分析他们的商业模式了解到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否能验证通过。

举个例子,像美团很大的一块营收来源于外卖订单,但是如果放弃现在这种外包的模式,都给骑手上五险一金的话,那么他们可能就会亏损。

政府文件

如果你的行业是在国内的话,那么政府的工作报告及一些红头文件你就要仔细研读,像前段时间很火的十四五规划等。还是拿上面的二手车的这个例子来说吧。

比如今年就颁布一个文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里面就提到发展二手车消费。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便利二手车交易。

推动二手车信息开放共享。

创新二手车流通模式。

……

加上一些从房产的政策解读结合的话,你会了解到这个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和扶持力度,既然有风,那么为何还要逆风而行呢?

人口普查报告

这块我没太多研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人口的情况知道很多信息,比如通过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我们能判断哪些城市具有潜力发展,特别是我们再超一线城市卷不赢的情况下,我们后撤撤到哪个城市比较有潜力。

比如能知道为什么要推三胎政策,老年化情况是如何,年龄的分布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所选的赛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

创业过程中的感悟

说了那么多,还是说说我吧,这些年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和其他人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一路走过来,虽说没有大成功,但是踩坑的经验还是可以和大家说一下。

要不要创业

我第一次创业可以追溯到7-8年前,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刚起步,iPhone刚发布3GS版本,美团还是在千团大战厮杀中,然而我当时所处的公司做了第一批互联网外卖项目,当时我还是一个才工作了3年的程序员,十分痴迷于技术,所以当时项目很多代码都是花了十分大精力去做优化和封装,包括里面一些框架也是我们自己写的,但是后来项目被砍了,原因是太烧钱,不赚钱。

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反思,技术是为谁服务。后来得到了一个结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没有业务的话,代码写得再好最后可能只是一堆代码而已。后来想着外卖这个前景非常好,公司不做的话,自己去做。考虑上海有公司在做这块,然而深圳没有,后来我就去深圳做这个业务,随后一股热情就扎进了创业的浪潮中。

后面折腾了许久后,只激起了一点小浪花,公司连A轮都走不到团队就散伙了。后来实在没想明白别人是怎么创业的,就去了一些创业公司工作,基本上也都是一年一换的节奏,这个时候发现有一些创业公司,团队都十分优秀,但是最后公司却做不下去。也有一些公司团队一般般,但是却能不断的前进发展。不过大部分的公司,团队业务都一般般,基本上和预测差不多。

既然小公司是这样,那么大点规模的公司呢?后来我就去饿了么,那个时候饿了么处于高速的增长阶段,我进去后发现大量的扩招导致内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十分混乱,也是我职业生涯里最累的一个阶段,即便是这样,饿了么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在饿了么待了一段时间后,有个朋友在创业,就拉我去他们的公司,在看了这家公司的业务后就选择加入成为早期员工,这家公司最终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成了龙头。伴随着近4年的时间,从一家小公司一路跑到了现象级的公司,在遭遇瓶颈期后,我选择跳出了舒适区再度出发。

现在如果你去问一个成功的大佬,他会劝你不要创业。如果你问周边的同事、朋友,他们会劝你不要创业。如果你去一些创业前辈,可能他会跟你说先从小的副业开始做,慢慢做成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问我,我也会建议你不要创业。因为没有人会希望为他人的人生负责,创业的前提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当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有结果了

无论你是像我当年脑子一热创业,还是深思熟虑分析后创业,唯一我想表达的是未来永远是不可预测的。他并不是会顺着你希望的方向前进,像去年很多人刚线下店装修好,疫情就席卷而来,所以创业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具备当任何问题出现时我们都有自信去解决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会跟你说,你抽点时间做副业,等有起色了再去创业。你存好6-18个月的生活费,然后再去创业,这样你有足够的时间试错。还有你可以先组织好团队,等业务起来了你再辞职去创业。还有精益创业、低成本创业等等。

但我这十年来的经验,无论是我还是看到其他创业的朋友还是一些创业公司,上面那些方法论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关键的点在于你得先思考清楚一旦创业代表什么,一旦创业就代表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螺丝钉了,如果你创业一段时间再回到企业,你很难保持只做螺丝钉,并且这段时间的经历大多情况下不会给你的简历加分。

所以在做出这个决策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承担后果的能力,比如你好不容易存了一笔钱,结果创业一段时间就霍霍完了,然后又重新开始存钱,然后可能跟你同时期的同事已经晋升更高级别,或者人家已经买房了,你会发现你卷不赢人家,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你又蠢蠢欲动想去挥霍了。

说到这里大家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赌场,无论是抱着理想还是暴富的梦想去创业,跟上了赌桌没区别,到处都是随机性,那么最后赌局的赢家是谁?是庄家,是赌场。

所以说一旦你选择创业,最优的决策是永远永远不要下牌桌,无论你的情况是如何,都不要下牌桌,赢的人最终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人。至少从我目前看到的,最后成功的都是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

没有这个觉悟,最终只会在徘徊中耗尽了人生。

创业的一些经验

做离钱近一点的事情

技术人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容易先满足自我的需求,去假设一种商业模式。比如先开发好一款Saas工具,再去找客户。如果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最好做的事情是马上能见钱的,比如你做一个课程去卖,立马就能见到钱。但是如果你做了一个服务,希望用户量起来了再收费,那么绕太多路了,很可能用户付费的之前,你在过程中就扛不住了。

像我之前做过一个类似知识星球的工具,几个月下来连使用的人都不足1000人,更别提收费,后面我就没信心了。离钱近意味着商业模式清晰,作为早期项目有收入的正反馈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积极性,这样项目才能持续的迭代下去。

健康的现金流

我见过很多人创业都没有一个健康的现金流,包括我自己。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希望做的事大概率是不赚钱的,觉得有前景未来价值巨大,然后就不断的支出导致自己的现金流吃紧,最终导致动作变形。比如我见过口上说要给用户创造价值,但是因为公司账上没钱,所以做的产品都是想着法子让用户掏钱,技术投入的成本一减再减,大量的时间都拿来招聘销售和营销,结果用户不断流失。

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可以让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更加的理智,而不是聚焦在赚钱上,就像你口渴喝海水,结果越喝越渴。当你现金流出现问题,你要做的是先解决现金流问题,而不是理想。比如你收入少了,相应的你的支出也要跟着调整。或者干脆干赚钱的项目去,先让自己活下来。

比如说成本控制,像我以前就试过业务都没做起来就跑去注册公司,平白无故的多了一些支出。还没确定这个方向是否可行,就先花钱把东西买了,最后这些都变成无效的支出,这个就是典型的没有算好账。

股份的分配

很多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一般会拉上一两个合伙人,然后大家股份比例均分的情况,这个是创业的大忌,一定得要有一个主导人,他要有拍板权。如果你去问大家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在项目上,大家肯定都会认为自己是最多的。这里很容易出现觉得自己做的比对方多,但是拿的和对方一样的心态上不满的问题。

即便大家说都不看利益,但是没拍板权可能导致某些方案不能执行落地,反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而不是快速的去试错。

我早年创业就经历过一次股份导致的问题,当大家都没有钱的时候,决策相对容易。当有钱进来后,大家就有不同的意见了,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能看透一个人,包括搭档

所以早期的股份分配,投票权的集中,包括退出的机制都是需要提前讨论好,千万不要觉得讨论这些不够兄弟,对于项目来说,这些都是风险因子。还有就是要留一部分出来作为期权池,这个要提前沟通清楚,这部分前期是代持。不要几个合伙人把股份都分光了,后面进来的人,至少要给他们口汤喝。

错不重要,赚钱才重要

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试错或者决策失误,这个是非常正常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会半死不活,有的企业却不断发展,这里核心的原因在于你赚的是否足够多。

当你钱不够多的时候,你就要处理很多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让公司陷入一种高度内耗的情况,把公司推入了深渊。

很多问题在你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问题,但是随着企业发展,你会慢慢发现这些问题都消失了,就好像以前收现金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用假钱,所以有很多人想各种办法去识别假钞,比如验钞机就是一种,但是移动支付来临之后,这个问题就消失了。

当你公司的盈利能力足以覆盖这些错误的时候,有时候一个快速决策的价值远远大于慢决策的价值,因为你跑慢了可能就失去整个市场,那么只要还能跑得动,就先别停下来思考怎么跑的快,当你停下来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赢得了比赛,你到时跑的再快也没用。

永远要有选择权

很多人可能听过创业不要留退路,要All in,包括我前面说的不要下牌桌其实都是类似的。那么有选择权是不是跟上面的自相矛盾,我这里的选择权是即便我们赌输了,也要知道怎么输的。

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当你在某个项目失败了,你得知道为什么失败了。这里就离不开学习,很可能你失败的原因早就有人经历过了并且复盘过了,多阅读书籍有助你对自己的决策有更加深的理解,让你看到在阴影中的灰犀牛,你自己再怎么摸索都只是觉得房间很挤,其实早有人开过灯看到房间里还有灰犀牛在。如果你在决策前有这些信息的输入,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无论什么学科的知识都要去涉猎,要清楚里面的一些重要模型,这样会有助于你去更加全面的分析问题,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

相信我们应该有看过一些视频,南极北极这些寒冷的地方拉雪橇的都是犬科动物,为什么不使用跑的更快的马呢,1911年有一只去南极探险队就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没有人去过南极,按照大家的认知,马跑的更快。

然而这只探险队后来就凉了,无人生还。很多认知一旦变了环境,就可能变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就好像有一些人在大厂工作了很久,拿着大厂的流程到小厂就无法运作起来一样。

以前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要用犬科动物去拉,但后来才知道犬科动物的皮肤是不出汗的,他没毛孔,所以犬科动物要吐舌头去散热。马不一样,马会出汗,虽然跑的比狗快,但是碰到极端天气,出汗以后,然后就没然后了……

多读历史、多读传记、多听采访,不要相信每天睡4个小时,一年阅读几百本书的这些大佬神话,多看看他们的一些案例和经历,里面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样你才能知道赌赢的概率,而不是两眼一抹黑梭哈。

身体才是本钱

如果自己一个人单干,最先碰到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业务的问题,而是作息的问题。因为第二天没有了固定的上班时间,所以很容易作息混乱,相信大家放假的时候就体验过吧。作息混乱导致的问题是第二天的精神不集中和容易引发情绪压力

像我就是典型的如果作息混乱就容易有负面情绪,特别是创业这种高压的情况下,有时会怀疑自己。而且我曾经就因为作息免疫力下降,得过很严重的肺病,住了半年医院,吃了一整年抗生素才治愈。

作息规律即便是我经过了一场大病也很难做到,但至少要保持大致规律,比如你可以晚睡1个小时,晚起一个小时。但是你不能随时在工作,随时在休息,特别是做自由职业的时候,凌晨是效率最高的时候,因为没人打扰。这样容易一干就干通宵,长期下去身体出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

另外就是运动了,跑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能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可以让人更加放松和愉悦,也是抗抑郁的好帮手,而且运动会让你的深度睡眠的时间更长,即便睡眠时间不够,也不会没精神。

最后

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跟大家说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赛道,如何去做决策,为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你选择好的赛道顺势而为会让你轻松很多,有余力去应对各种事情,创业过程中什么样的事都有,你有余闲的能力去处理的话,至少不会一下把你逼到崩溃,顶多是慢性死亡。

关于这些年来创业的一些经验为什么强调钱、知识、身体,因为这些才是你打长期战争的本钱,有余闲的资金可以让你和对手在犯同样多的错误下,你还能在牌桌上。知识可以减少你犯错的概率,身体可以让你比别人熬的更久,当所有人都倒下了,你还能迎接胜利的曙光。

这里给大家说声抱歉,因为最近事情比较多,因为篇幅有限,也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多交流交流。

本文来自作者:计市经济,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14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