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的欲正确解释

欲盖弥彰

【释义】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此地无银三百两,适得其反,欲盖而彰

【反义词】:相得益彰

【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章,同“彰”。)

成语故事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原来包括这么多做人做事都要吸取的道理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叛邾国而投靠鲁国,他把封地滥送给鲁国,希望能得到鲁国政治上的庇佑。(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原来包括这么多做人做事都要吸取的道理

 

孔子修订的现存版本《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载有:“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笔法大家知道吧,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在《左传》中又对《春秋》记载的这个事件做了详细描述:黑肱并不是什么正义之士,也不是什么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来是不会被记载的,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变动是大事件,所以就不得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原来包括这么多做人做事都要吸取的道理

 

《左传》还另外发表了一下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这样来看,一个任拿封地叛国,不论这个人原来是好是坏,身份高贵或是低贱,最终也都会因此而名留册。而这样的话他的叛国行为便是人尽皆知了,且是永远无法被掩盖的啊。“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惩不义也。”

滥:今山东滕州东南

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看法:

有的人要想要个美名却无法得到,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大事也可能是默默无闻。有的人得了恶名却是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就比如这个邾黑肱,就这样名留史册了。不过他肯定也是不愿意的,毕竟谁愿意一直招骂呢?

后代名家也有类似的感慨:

清代名家顾炎武在《左传》的议论上又加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崔杼是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命令太史让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答应,就被崔杼处死了。而且后来继任的史官还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崔杼弑君”。崔杼怒火中烧,一连杀了三个史官。这个新闻很快便在全国传开了,这下他的弑君之罪非但隐瞒不了,反而又增加了滥杀史官的罪名)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原来包括这么多做人做事都要吸取的道理

 

2004年美国上映了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同名电影《欲盖弥彰》,电影刚开始是描述主人公斯蒂芬格拉斯作为一名杂志的助理主编勤奋工作,三年间在多家全美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道。

看似一个招人怜爱,前途无量的大男孩,真相却是他一直都是一个靠编造假新闻来愚弄读者,获取荣誉的骗子。欲盖弥彰的是他最新为《财富》杂志网络版写的一篇报道《黑客天堂》,作品素材的过于详细和内容完整得不可思议让新任主编起了疑心……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据,他造假的错误是表面“善良”的性格,甜言蜜语所掩盖不了的。故事的最后是主人公身败名裂,原本美好的职业生涯都化作了泡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勇敢承认就好了,不要最后欲盖弥彰。

本文来自作者:计市经济,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1009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